何石宝—— 当好新时代“新农人”

平原土地鲁望公司农场主何石宝——

当好新时代“新农人”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李超

不远万里,从湖南跑到山东种地;用时5年,从种地“小白”成为种地“大拿”。这就是何石宝,平原县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位农场主。

今年33岁的何石宝是湖南永州市人,出生农村的他对“三农”工作有天然感情。本科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就读于西南大学,其间,他勤学苦研农业前沿知识,现场聆听过袁隆平院士的教诲,视野得到极大拓展的何石宝立志当一名有情怀、有担当、有眼界、有技术的新时代“新农人”。

“胆子大,不管会不会,都要闯一闯。”身边的人都说这是何石宝最大的“毛病”。2018年,何石宝初到平原县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虽是农学硕士出身,但大学时学植保专业的他,种地却是个“门外汉”。面对5000多亩玉米播种任务,何石宝并没有被吓倒。

别的农户地里玉米已出苗,但鲁望农场仍是光秃一片,何石宝连地块都认不全,他手里拿着农场地图,接连几天在田间巡视,结合地图、没出苗地块,逐一辨认“领地”。不懂如何计算播种密度、如何掌握播种深浅,他就给县农技专家打电话,请他们现场教学。凭着勤学好问,何石宝的工作很快上手,次年夏种玉米,已基本掌握了种地流程。

2018年,因为地里草多,鲁望农场被当地农户戏称为鲁望牧场,小麦亩产只有400多公斤,比其他农户种植的小麦亩均少了100多公斤。但广泛涉猎农书的何石宝爱琢磨、敢闯敢试。他了解到农场流转的土地已20年没进行过深翻,这或许是导致病虫草害增加的原因。“接连几年我们进行了土地深翻。”何石宝说,深翻、旋耕极大提高了整地质量,农场又采用先进的气吸式精量播种机,何石宝把每亩地的播种量减少到10公斤,比普通农户少了三分之一,这样的做法能否增产也让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表示怀疑。何石宝却充满信心:“只要提高出苗率,实现苗齐苗全苗均,丰收没问题。”

夏收时节,麦浪翻滚,农场5000多亩麦田增产近50万公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新时代端牢中国饭碗指明了方向。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不少的强农惠农政策,种粮大有可为。”作为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年轻党员,何石宝不只埋头种粮,他对各级农业政策极为关注,始终坚定走科技兴粮之路,带动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中耕施肥、推行“211”种养循环模式、开展玉米大小行种植试验……何石宝带领团队尝试了不少新品种、应用了不少新技术,他管理的粮田连年保持高产稳产。特别是2021年秋汛时,农场玉米产量不减反增,延迟播种的小麦亩产也达到800多公斤,何石宝获评平原县桃园街道“粮王”。

搞农业离不开科技,也离不开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从地头到办公室,距离不远,但何石宝每天往返达到2万余步。不管酷暑严寒,他都会来到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手把手教新人做好农情记录。

前来向何石宝讨教种粮经验的农户越来越多、主动要求加入农场的农户也越来越多。2020年,全省首个“农场主大学”在平原县鲁望农场成立,组织农场主系统学习农业知识、形成农业产业联盟,实现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科技富农。何石宝时常给大家讲,“新农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有精进精神和长期目标,对农民这个职业有自信、有底气。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