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坤:永怀科研初心 探寻微观奥秘

实验室中的董坤

个人简介

董坤,1976年出生于武城县甲马营镇西魏村,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离子液体研究部副研究员。参与的离子液体的结构、性质及应用基础研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离子液体构效关系及化学工程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冬日的北京清朗、干燥。

于北京南站下车,乘坐地铁一路向北横穿北京,到达海淀区。这里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林立,文化资源居全国之首,还是全国最大的互联网产业基地,高端人才云集。

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记者见到了此次的采访对象,离子液体研究部副研究员董坤。他身材高大,温文儒雅不失热情,言辞有趣又逻辑严谨。在冬日暖阳下,采访就此展开。

机缘巧合踏上科研道路

1976年,董坤出生于武城县甲马营镇西魏村,这座紧邻京杭运河的小乡镇既保留着农耕的传统,又有着些许工商业的发展。父亲是个思想活泛的人,种地之余,还经营一些小生意补贴家用。在董坤儿时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的粉笔生意——家里的小院成了小作坊,亲戚一起来帮忙生产。石膏中加入石灰石和清水,倒入模具中几分钟凝固成型,再脱模静置一夜晾干即成。年幼的董坤经常在一旁观察,眼中满是惊奇,一看就是大半天,这也成了他对化学最初的印象。

从小学开始,董坤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学期都会拿奖状回家,“因为每到这时爸爸妈妈都会特别开心”。作为家中的长子,很早便懂事的他将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知道这就是报答他们最好的方式。虽然董坤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也如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想将最好的都给予子女。在董坤读初中二年级时,父亲托人将他转入乡镇中学读书,那里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开启住校生活的董坤比过去更加努力,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列,并顺利考入武城二中。

作为理科生,一直以来化学都是他最擅长的科目。“化学是掌握世界运行规律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将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变化归结到严谨有序的科学框架下,从混乱中寻找秩序,从变化中寻找规律。而且我特别喜欢做各种化学实验。 ”就在大家都认为董坤将面临选择大学的“幸福烦恼”时,他却在高考时遭遇滑铁卢——成绩不算糟糕,但与他之前的考试水平差距较大。

考虑再三,董坤放弃了复读,背起行囊,乘坐绿皮火车一路北上,进入抚顺石油学院(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习。第一次离家的董坤,将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中,“一有时间就会写信,有些写给家里,有些写给同学,平均每周都能寄出两三封,感觉自己变成了‘话痨’。”董坤笑着说。

抚顺石油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董坤所学的化学工程专业是特色优势学科,培养了不少石油化工方面的人才。对于未来,董坤有着自己的打算——大学毕业后可以通过分配进入济南炼油厂、石家庄炼油厂等国有企业工作,待遇优厚、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一举多得。

然而事与愿违,董坤本科毕业那年取消了分配,山东企业到东北招聘的更是少之又少。董坤一时间变得十分迷茫。“你成绩不错,既然就业前景不明朗,不如考虑走科研这条道路。 ”听从了一位专业老师的意见,董坤决定考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董坤将自己的目标定为国内石油石化领域的最高学府——中国石油大学。“考研真的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从早晨6点开始学习,晚上12点之前从没睡过觉,校园里的一切仿佛都与自己无关。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考上’。”董坤回忆。

研究无止境 只有无尽探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董坤如愿接到中国石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研究生时期的生活对董坤来说,是一个转折。由于成绩突出,他进入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徐春明院士团队,参与石油烷基化项目。

近年来,在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成品油质量加快升级的带动下,碳四烷基化汽油因其辛烷值高、无硫、无烯、无芳等优点,成为生产满足国VI标准商品汽油不可缺少的理想调合组分。徐春明院士团队以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为切入点,探索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工艺技术。该项工艺技术打破了国外公司清洁汽油生产的技术垄断,攻克了困扰炼油行业几十年的世界性难题,整体工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清洁油品生产和行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董坤开始真正接触离子液体研究,对离子液体的结构、特性和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奠定了他今后科研道路的方向。同样影响他的还有徐春明院士对于科研的执著精神,“勇于创新,能够经常提出新思路、发现新问题,并不遗余力、全力以赴进行探索。 ”

离子液体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十分陌生的名词,简单而言,就是全部由离子组成的结构独特的液体,具有宽液程、极低挥发性、宽电化学窗口等独特性质。实际应用时可通过改变阴、阳离子的不同组合,或者对阴阳离子进行结构改造,按需求进行设计合成。近年来作为绿色溶剂、新型介质、功能流体和软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石油产品、润滑材料、太阳能工业、电池材料等领域。

我国对离子液体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专门的科研人员数量相对缺乏。得益于研究生期间的经历,毕业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向董坤伸出橄榄枝。

科研的世界于旁人有多枯燥,对科学家来说就有多迷人。进入中科院后,董坤一头扎进实验室,结合自己所学,把所有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参与的离子液体的结构、性质及应用基础研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离子液体构效关系及化学工程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科研没有止境,只有无尽探索。 ”致力于不断追求完美的董坤继续用知识充盈自己的大脑,在工作期间攻读了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离子液体专家张锁江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离子液体“Z键”作用,从科学的角度回答了长期以来离子液体是否是双胞胎的争论,阐明了离子液体的科学本质。由于成果显著,他被单位推荐前往美国范德堡大学当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

教学是董坤的另一项主要职责,目前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绿色技术”的授课教师。“一路走来,遇到的多位好老师给了我很多人生建议,让我受用至今。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为年轻人的成长成才护航。”董坤说,如今的学生都很有想法,他不喜欢教条式的教学。日常学习中,他喜欢与学生沟通,侧重对他们自由发挥、独立思考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游子情深 难忘故乡

如今,离子液体正急速渗透至汽车、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前景广阔。董坤也将一部分精力放到了寻找项目转化上,常年奔波于山东、河南、广东等地。“我们常说科研不仅要上书架,还要上货架。要想加快离子液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必定要促进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他认为,对于新技术、新材料而言,只有产学研充分融合,才能推动市场快速前进。“首先,科研机构和团队要主动出击,了解当前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以及离子液体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技术应用的落地。同时,企业也要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将实际推广难题及时反馈至研发端口。 ”

虽然离家多年,但是董坤与家乡的联系从没有断过。每年回老家一次,看望母亲的同时,也会与老同学相聚。“德州的城市建设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每次回来都有新的感受。现在乘坐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非常方便。 ”董坤说。

在第五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上,董坤不但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学术精华与科研成果,还作为召集人,帮德州联系到更多项目。“德州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政府也十分重视人才,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诚意十足。但是与很多南方城市比起来,稍微有些保守。在‘智汇德州’活动上,我接触了多家乡企业,希望今后可以顺利达成合作,用所学为家乡发展作贡献。”董坤说。

董坤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他认为,离子液体的应用潜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掘,因此他会继续积极推进学术研究往基础领域深入,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我国行业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马乐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