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民:“群众的事都是大事”郭志民

“群众的事都是大事”——记市公安局德城分局治安大队教导员郭志民

郭志民(左)走访困难群众

“群众的分量,比什么都重!”这是郭志民最信奉的一句话。

郭志民,市公安局德城分局治安大队教导员,专职管理户籍工作。从警15年来,他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然而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群众的称赞。

群众遇到坎儿,比群众还着急

一本户口本,虽然连皮带瓤儿不过10元钱,但证件背后却牵扯着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利,哪件拎出来,都大于天。

凡是群众在户口问题上遇到坎儿,郭志民比群众还要着急。德城区桥口社区年近七旬的张树新,原籍黑龙江省讷河市,40年前跟着老伴儿来到德州生活,但户口一直没有迁过来。没户口就入不了医保,每次住院,都需要自付医疗费,压得这对吃低保的老两口喘不过气来。

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在与讷河市警方沟通中,很多信息已经无从查证,郭志民当即决定:跑一趟东北,替老人把信息搜集全。

张树新是讷河市老莱镇晨光村人,从德州出发,行程2000余公里。没有丝毫犹豫,郭志民就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历经3天、穿越多省市,方便面、盒饭吃了六七顿,最终抵达了老人的老家,找全了信息,帮他补上了户口。

郭志民的同事赵军生告诉记者,不管大会小会,“群众”都是他口中的高频词。

25年前,年仅16岁的广西柳州人徐某被拐卖到了德州,一直想回老家,但她只是隐约记得父母和哥哥的姓名。郭志民在公安人口管理系统里逐一查询、比对,大海捞针般地从中找到了她远在广西省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的哥哥。事后,她给市公安局写了一封感谢信:“郭警官让我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有了亲人般的依靠,谢谢你们培养了一名好警察! ”

办群众的事比办自家事还用心尽心

德城区黄河涯镇有个家庭,一家4口都没有户口——丈夫张震是退伍军人、妻子是临沂沂水人,还有两个孩子。

这看似是一件事,办起来却要跑3个地方:既需要到沂水调取户籍档案,又需要到德城区武装部查找退伍资料,还需要到医院找孩子的出生记录。

困难不小,但郭志民没有退却。他先带着夫妇二人驱车300余公里前往沂水县公安局,又联系了德城区武装部军事科,拿到了所需材料。

两口子补上了户口,本以为孩子落户就不难了,可没想到的是,孩子出生的139野战医院(现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早已经撤销,几经周折拿到出生记录,加盖公章又成了坎儿。郭志民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济南,终于在部队主管部门的协助下盖了公章。算下来,前前后后历时20多天、跑了近1400公里。“郭警官办群众的事比办自家事还用心尽心。 ”全家人落下了户口,张震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阳光户籍”念的是服务群众的真经

德城分局位于德州中心城区,常住人口40余万,流动人口9万多,辖区内有10个户籍室,日均办理业务量高达200余件。

群众大到升学、就业、入伍,小到出境旅游、学驾照,都少不了与户籍民警打交道,他们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公安机关的形象。

走到群众中间,瞄准服务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开刀,郭志民逐步打造出一套以“阳光户籍,情暖百姓”为主旨的“阳光户籍”新模式。

2014年,他用了3个月时间,带领技术人员在全市率先推出了“自助满意拍”人像采集系统,在满足证件照要求的同时,拍照、选照片可以由群众自己操作完成,直到满意为止。这一创新不但得到了群众的称赞,还斩获了市公安局科技创新奖。

为了让办事群众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郭志民组织民警到金融系统“取经”,邀请专业人员培训文明礼仪,“懂礼、知礼、明礼、用礼”在德城区10个派出所户籍室蔚然成风;针对群众对户籍业务不清楚的实际,郭志民在户籍便民服务卡上印上二维码,只需扫一扫,业务流程全部在手机上呈现;郭志民还将户籍室划分为等候休闲区、咨询接待区、便民查询区、办公服务区、信息采集区五大功能区,保证群众办事更省心、更舒心……

由于工作突出,郭志民先后荣获“全省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系统岗位业务能手”“全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全市纪检监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德城十佳基层政法干警”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任立松本报通讯员王强李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