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 躬身为农——记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柴同杰

在学术活动中发言

代表山农大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指导德国留学生

柴同杰题词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张大伟

个人简介

柴同杰,平原县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512”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山东省中德动物疫源人兽共患传染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分会理事长,国家家兔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首席,中华预防医学会空气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多项国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德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计划课题、德国政府基金项目、德国国际合作与发展部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先后发表论文360余篇、SCI论文60余篇,数次获得山东省政府自然科学奖等,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编著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10余部,培养博士、博士后40余人、硕士120余人。

冬末春初,迎面吹来的风依然冷冽,但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人心生温暖。不远处的泰山是黄绿相间的,预计用不了多久,绿色就会把黄色“吞噬”,连成一片郁郁葱葱。

山脚下,有一座百年老校——山东农业大学。作为国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山农大拥有一大批国内农林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德州老乡柴同杰教授即是其中之一。

柴同杰深耕动物医学领域40年,在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动物环境卫生与动物福利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对养殖环境监测与控制、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国内领先,对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则具有国际领先地位。

年逾花甲的柴教授才思敏捷,对几十年前的事情依然记忆深刻,他躬身研究、勤勉不辍,持续为心爱的事业贡献力量。利用半天时间,他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从村干部到大学生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正在平原县王村店公社程官屯村(今德城区黄河涯镇程官屯村)任村支部副书记的柴同杰内心起了波澜,他知道,改变命运、人生腾飞的机会来了。

柴同杰生于1957年,父亲曾长年担任村大队长,待人诚恳、踏实能干,在村里颇有威信,母亲是位善良淳朴的农民。柴同杰记得,父母向来教育他要用功读书,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些贡献,曾在家中泥墙上用粉笔写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个大字以示鼓励。他也从没让父母失望过,成绩门门优秀。

不过,随着高考的中断,未来开始变得迷茫。1975年7月,柴同杰高中毕业,无学可上的他本打算追随两位哥哥参军入伍,可惜视力不合格。不得已,他只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有文化、有能力、肯吃苦,柴同杰的工作得到认可,很快入了党,成为村支部副书记。不过,他始终怀揣读大学的梦想,虽不对外人道,但内心十分坚定。所以,当机会来临时,他知道自己绝不能错过。

从恢复高考到正式考试只有不到2个月时间,柴同杰抓紧一切时间,边工作边复习。他告诉记者,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之一。多年的工作实践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农业要靠现代技术武装才能有更好的前景,所以当时填报的几个志愿都是农业院校。最终,柴同杰被山东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前身)畜牧兽医系兽医学专业录取。

柴同杰坦言,收到通知书时他有点惊讶,因为不理解为什么大学还有这样的专业。但真正学起来后,才发现这个专业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有用得多。“单说给动物看病,就不是个简单的事儿,首先动物的种类太多了,导致疾病的因素非常复杂;其次,动物不会表达,只能依靠症状检查、化验的方式诊断,对医生的业务素质有着很高要求。 ”柴同杰说,“另外,这一专业不仅是给动物看病这么简单,还包括公共卫生学、人畜共患病学、动物检验检疫等多方面内容,非常复杂,也非常有研究价值。 ”

4年的大学生活,让柴同杰对这一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锻炼了实践能力。面对我国畜禽疫病流行严重、控制效果差等问题,他立下志向:一定要深耕细作,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留德8年掌握前沿技术

1982年毕业之后,柴同杰作为优秀毕业生留校,被安排为校长办公室秘书。在别人看来,这个岗位起点高、有前途,可干了不到两年,柴同杰便心生去意。因为他觉得校办的工作离所学专业距离太远,时间长了可能会“自废武功”。于是,他找到校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校长对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志向和追求很是欣赏,欣然同意,把他调至基础兽医学讲师岗位。

新的岗位上,柴同杰尽心尽力,教书科研两不耽误。研究越发深入,他越觉得有太多未知值得探索。1989年,一个机会悄然出现——学校准备选派一批优秀青年学者赴德国深造,柴同杰名列其中。

德国是医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就是德国人。这是一次极具吸引力的机会,但也带来不小的挑战——当时柴同杰已经成家,孩子刚刚4岁,对德语更是一窍不通。让他意外也感动的是,家人很支持,这给了他极大动力。拿到德国大使馆签发的入境许可签证后,柴同杰赶紧去北京语言学院接受德语培训,由于时间紧张,半年里他一次家也没回,最终顺利通过难度很高的德语水平考试(PNDS)。

1990年8月,柴同杰坐上北京开往欧洲的国际列车,当时他还不知道,这次留学之旅会长达8年。“学习一段时间专业课后,德国学位管理部门会对留学生的前期成绩进行评估,经过评估,我获得了硕博连读资格,所以一读就是8年。”柴同杰先后在霍恩海姆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学习、研究,师从动物医学权威、柏林自由大学动物卫生与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沃尔夫冈·穆勒(WolfgangMueller)。“穆勒教授是我的恩人,不仅在学业方面倾囊相授,生活方面也很照顾我,做科研项目时给了我二级官员半位的待遇,相当于教授助理,每个月有3000多马克的工资。 ”柴同杰说。

留德8年间,柴同杰系统学习了微生物学、免疫学与传染病学理论,掌握了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方法。1998年博士毕业时,柴同杰本有机会留在国外工作,但他毅然决定回国,他说:“我在中国生、在中国长,无论何时都不能忘根,祖国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 ”回国后,柴同杰被母校聘为预防兽医学副教授,一年后又被聘为教授。他边教学育人边研究,进入一段成果高产期。

创新研究成为行业翘楚

口蹄疫、非典、禽流感……过去的几十年里,数次疫情的大流行给畜牧业、公共卫生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这几种疾病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人畜共患病。柴同杰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翘楚。“首先要解释一个概念——气溶胶。”柴同杰说,“专业角度讲,这是一种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自然界中的云、雾、烟都属于这一范畴。 ”

柴同杰运用基因组学溯源理论和技术,对牧场临近社区环境、动物舍环境及动物体病原微生物进行监测,揭示了起源于动物体的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够形成气溶胶,并向牧场周边或社区环境传播扩散,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阐明了为什么有的禽流感患者并未接触过家禽或食用其产品却被感染的机制——即空气传染。

在此基础上,柴同杰带领团队建立了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发生、传播及传染模型,揭示了包括禽流感病毒、H1N1病毒、新城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原体的气源性传染机制;建立了病原微生物的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对传染病作出预报预警。围绕这方面课题,他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等,部分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前些年,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585个县的11种动物群中出现了一种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的顽症,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学界根据其特征定名为猝死症。柴同杰率领团队对这一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了新的诊断检测方法,制定了国家行业诊断标准,研制了类毒素疫苗和抗毒素血清,取得国内领先的成果,荣获山东省政府技术发明奖。

在当前热门的动物福利研究领域,柴同杰同样有自己的见解。动物福利一词是英国学者首先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要求人们科学地、人性化地对待动物,按照动物生长生活的条件需求进行生产管理,减少疾病,促进畜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障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柴同杰认为,动物福利并不是一句超前的口号或不切实际的要求,“国际多家组织联合调查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与目前的养殖方式有直接关系,即非常密集的、工业化模式的畜禽饲养忽略了活体动物生理和行为的需要,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易感性升高,传染病流行加快、加重。养殖者为了维持生产,在饲料或饮水中不得不添加抗生素。而这样的畜产品的安全就是问题”。

柴同杰一边呼吁同行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畜禽的健康养殖和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进行立项研究;一边主编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动物福利及保护》,这是全国唯一一本关于动物福利的教科书;2015年,他主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动物福利研究机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分会,为其学术研讨和产学研结合搭建了平台。

此外,作为山农大兽医微生物学学术带头人,柴同杰成功申报了预防兽医学和兽医学的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省重点学科,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层次,他也成为山农大“1512”人才工程十几位第一层次教授之一。

为中德科研合作积极奔走

在柴同杰看来,开放、交流与合作是学术的基本属性,“闭关自守”是科学发展的天敌。为此,他带领团队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学研究所、军事兽医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合作,执行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和开放基金项目,使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多年留洋经历也让柴同杰明白,学术视野决定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依然存在短板,只有紧盯国际前沿的研究动向,加之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国际领先。为此,他利用自身优势,投身中德政府间的科研合作,推动山东农业大学走在中德动物医学领域科研合作的前沿。

经过柴同杰的积极奔走,2003年3月,沃尔夫冈·穆勒教授来山东进行学术访问,为之后的深度合作“打前站”。之后,双方频繁派学者互访,互派博士生留学深造,进行合作研究。

2011年,柴同杰作为客座教授,对接德国科赫医学研究院、柏林自由大学、霍恩海姆大学访问,最终促成“山东省中德动物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合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他出任中心主任。中心旨在借助中德两国科研能力,深入探讨兽医公共卫生问题,及时对新发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进行监测。尽快提高医学技术水平,促进我国传染病防控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实现传染病防控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成立以来,共完成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在柴同杰的争取下,“在食物链和环境中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全球性挑战”中德双边研讨会、农场动物健康与公共卫生及人兽共患病泰山国际研讨会等重大学术会议先后在泰安召开,极大提升了山农大的国际学术地位。

2014年11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一行到山东农业大学考察访问,双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和共同举办兽医公共卫生学硕士教育的协议。柴同杰说,国际合作进行硕士教育,在国内高校中并不多见,意味着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化,目前已经培养了两届学生。

虽然离乡多年,但柴同杰一直关心家乡。前些年,他常常受德州农业部门之邀,前来调研畜牧业发展状况。他说,德州被定位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动物福利和健康养殖的理念和技术,提升畜牧业发展层次,若家乡需要,他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的最后,柴同杰深情题词:“德州是我出生成长的故乡,感谢家乡父老培育了我,祝家乡繁荣昌盛,老乡幸福安康! ”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