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运在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本届政府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实现新崛起、建设新德州”奋斗目标和“三主六大”总体要求,积极进取,扎实苦干,圆满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呈现出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化、民生大改善的可喜局面。

    ——坚持解放思想,发展境界不断提高。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亿元,是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95.1亿元,年均增长22.6%。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4亿元,年均增长20.7%,实施重点项目313个,发展潜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优化为10.8:55.6:33.6,三产提高3.7个百分点。

    ——坚持城乡统筹,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实施主城带动、城乡一体化战略,城镇化水平达到47%,提高7.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加快建设,累计投入322亿元,实施城建工程398项,新建改造城区道路73条、背街小巷200多条,完成城中村、旧住宅区和棚户区综合整治改造50个,东部高铁新区全面启动,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企事业单位、财税体制、金融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等改革稳步实施。城乡统筹、社会保障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南融北接战略深入实施,济德一体化、黄三角开发有序推进;与天津滨海新区、青岛、绵阳、宜宾等城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外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引进各类项目1292个,到位资金1057亿元。

    ——坚持民生为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71元,增长59.5%;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增长67.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增长86.5%;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57.9%。每年集中力量办好“为民十件实事”,一批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坚持高效服务,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12件、政协提案1457件,办结率100%。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服务企业发展年、高效服务高效落实年等主题活动,严格执行“八条禁令”,机关作风不断改进。集中清理市级行政权力,做到了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平均审批时限最短。建成新的市政务服务中心,按照 “凡批必进、应进全进”的原则,集中行政资源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严格落实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们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秉承“立足市情、把握规律、顶层设计”的先进理念,创新完善跨越发展的思路目标、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开启了建设幸福德州的新征程。这一年,我们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在集中要素、建设园区、产业招商等方面大胆实践,掀开了主导产业发展的新篇章。成立13个产业推进工作小组,高标准规划建设13个产业园区,总投资934亿元的52个项目成功签约,台湾蓝天、红星美凯龙等知名企业前来落户,电子信息、交通装备等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扎实推进。这一年,我们把破解发展瓶颈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在多元融资、项目用地、企业解困等方面勇于创新,进行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新探索。加强金融工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德州银行增资扩股,2家企业上市、8家企业挂牌,融资总额276.5亿元,同比多增51.4亿元。加快城乡统筹,推进两区同建,搞好土地挖潜,满足项目用地需求。创新企业改革发展思路,立足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实现了解困与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年,我们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生命线,在招商引资、项目论证、落地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制定项目专家评审、联席会议和落地保障“三项制度”,成立招商指导、融资服务和发展环境投诉“三个中心”,设立涉企收费检查防护线、隔离线、高压线“三条线”,形成了闭环式项目建设保障的新机制。这一年,我们积极打造城市品牌,在城市定位、规划引领、体制理顺等方面大手笔谋划、大力度调整,展现出城市跨越发展的新态势。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标志,中心城区市容市貌、公共秩序、人居环境、社会文明、城市品位均实现新的提升。中国太阳城品牌优势不断增强,高铁效应开始显现,德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三主六大”总体要求,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总抓手,抓好投资、载体、环境三个关键,实施产业强市、文化立市、生态美市、惠民安市四大战略,努力实现综合实力、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改革开放、生态文明、民生改善六大突破,全面开创幸福德州建设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7%;境内水体稳定达到V类水质标准要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

    主要工作任务和发展愿景是:

    ——高扬跨越发展主旋律,在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上谋求新突破。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指标大幅前移,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中等水平。坚持优化一产、做大二产、提升三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7:50:43。

    ——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创造新优势。围绕打造产业名城,集中力量实施“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狠抓大项目,培植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平台。坚持以优质骨干项目为支撑,以形成优势产能为导向,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力争五年投入万亿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万亿以上,两项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装备制造、化学工业、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交通装备、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等产业快速膨胀。

    ——推动城乡面貌大变样,在统筹协调发展上开创新局面。以战略眼光超前谋划城市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德陵一体化,促进平原、武城、宁津融入中心城区,在基础设施、产业承载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加快构建 “一心四极、组团发展”的城市格局。中心城区外环围合面积26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优化提升老城区,集中建设高铁新区和市级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建设县、乡、村城镇框架体系,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

    ——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推动改革开放上实现新作为。坚定不移地向改革要出路、要办法、要活力。加快金融组织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培育资本市场。推广集约节约用地新模式,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创新市属企业改革发展方式,从发展的角度盘活有效存量,从稳定的角度解决遗留问题,促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升级发展。大力推动全民创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拓宽财源渠道,规范一般预算收入,用活政府融资平台,抓好国有资产经营。坚定不移地向开放要投入、要动力、要空间。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骨干企业为合作载体,明确主攻方向,聚焦重点区域,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力量,实现借势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建设美好家园上展现新气象。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发展成果“双同步”共享机制。全面贯彻民生优先原则,大幅度提升公共财政民生支出比例。完善民生保障的制度安排,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做好重点人群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均衡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力争建成德州大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入学率和学前三年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每个县市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国办中等职业学校。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城乡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实现农村中小学楼房化,促进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地入学。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好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规划建设市图书馆新馆、科技馆、艺术馆,建成德州大剧院,完成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推进城乡文体场所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推进平安德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营造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宁幸福的良好环境。

2012年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确保完成以下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1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实施产业振兴四大工程。一是主攻大产业。集中力量发展“10+3”主导产业集群,充分发挥13个产业推进办公室的主导作用和13个县市区的主体作用,按照规划目标强力推进,确保全年产业投入增长40%以上。二是培植大企业。实施“1351”工程,制定骨干企业培植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加速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后劲足、竞争力强、带动引领作用突出的企业群体。三是狠抓大项目。强化产业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高端项目,推动交通装备、电子信息重大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四是搭建大平台。力争德州经济开发区尽快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

    (二)组织中心城区建设大会战。一是以大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着眼于拓展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对260平方公里的大外环围合区进行概念性规划。对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组织专家编制控制性详规、重大专项规划和重点片区、重点工程的修建性详规,尽快实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二是以大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今年城建工程初步安排市政设施、景区生态、民生改善、城市安全、公益事业和城市综合体、大社区建设及棚户区改造6大类、8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67亿元,是历年来投资最多的一年。以保民生为重点,启动13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建设7个大社区,抓好95条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三是以大城管提升城市形象。巩固创卫成果,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四是以大交通巩固枢纽地位。推进济乐、德商高速公路和济齐黄河大桥建设,完成汽车总站改造和汽车北站主体工程。滨德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加快德大、邯济铁路和火车站片区建设改造进度,开工建设京沪高铁综合客运站,提升交通枢纽功能。

    (三)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一是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力争总产160亿斤以上。二是建设秀美农村。积极推进两区同建,启动农村社区108个、规模产业园区300个,同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和电网改造,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900公里,解决4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加速建设产业发展、村居改貌、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三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要素参股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优化收入结构,使农民增收更多依靠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产业园区,提高持续增收能力。
 
    (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坚持以改革激活力,以开放增动力。一是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启动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完成12家企业搬迁改造。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二是形成大开放格局。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日韩、东南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推动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央企、重点科研院所、国家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密切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经贸往来,加快济德一体化步伐。支持乐陵、庆云借势黄三角开发,争取建设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延长线,打开出海新通道。鼓励机电、纺织、建材等优势产品出口和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进口。抓好境外上市、外资并购和增资扩股,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办好太博会和资本交易大会等重大节会,组织参加境内外各类经贸文化活动。三是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调整职能定位,加快形成有利于项目聚集的体制机制。严格功能分区,推动园区向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根据环境容量、入区标准,严把项目准入关,实施低端低效项目“腾笼换鸟”,为优质高端项目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五)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增长、生态优先,均衡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天更蓝、水更清。一是抓好节能降耗。加速淘汰“五小”企业等落后产能,强化50家重点用能企业监测分析,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确保万元GDP能耗下降3.7%。二是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土地供应标准,全面清理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严格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加大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有序开发地热资源。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大监控监督力度,确保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完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有计划地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每县都建成一处人工湿地。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确保5条主要河流稳定实现V类水质、市县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增加5%。

    (六)强化金融财税体系建设。认真落实金融财税政策,构建基础稳固、保障有力、规范高效的金融财税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用好银行主渠道,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争取新增贷款200亿元。健全金融体系,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0家以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采用股票上市、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争取新增上市企业3家、挂牌30家以上,融资超过100亿元。开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年活动,及时妥善处置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事件,大幅压减不良贷款。灵活运用财税杠杆。抓好一般预算收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搞好城市土地配置,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实现财政收益多元化。不断优化税源结构,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完善中心城区土地出让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市级统筹,集中使用。调整财政支出次序,更加注重向民生倾斜,更加注重支持重点领域,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壮大县域财力,力争3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一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专项整治与治安防控相结合,加快打防管控体系建设,构建信息网络综合管理体系,提升治安管控水平。二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注重解决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三是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双基”建设,落实“一岗双责”,严格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成市应急平台系统二期工程,健全地震、气象等防灾救灾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八)推进民生事业进步。围绕幸福德州建设,积极构建六大惠民体系:一是就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认真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二是就学保障体系。加强校车安全和校园治安,完成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楼房化工程,引进招聘教师1500名。加快实施德州学院东扩、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建设,启用新城中学,抓好主城区中小学校规划建设。三是就医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医保报销政策。鼓励发展特色中医药事业,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完善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供应。五是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8800套,连同结转项目年底竣工60%以上。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给,满足自住型、改善型住房需求。六是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市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扶持文化院团改革发展,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高度重视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人民防空工作,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依法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年人权益,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等工作,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今后五年任务目标,必须坚持在市委领导下,加快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加强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政府科学施政水平。

    (一)提高综合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府。强化学习意识,系统学习方针政策、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提升政治素养、思想境界。倡导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每项工作全面了解情况,注重理论分析,把握内在规律,借鉴先进经验,形成科学的理念思路、措施办法,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兴学习之风,提倡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潜心研究工作,静心读书学习,营造善学习、勤思考、重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宗旨意识,建设为民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群众满意是政府工作第一追求,凡是国家出台的惠民政策,坚决落实;凡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全力去做。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健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制度设计,形成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办好“12345”市民热线,打造政务服务新品牌。

    (三)改进工作作风,建设务实政府。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从现实需要出发,科学确定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合理安排工作推进时序。坚持脚踏实地,干实事,求实效,集中力量抓促发展惠民生的事,抓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抓破瓶颈创优势的事。力促真抓实干,干就要快干,雷厉风行,争分夺秒,抢机遇抓主动;干就要苦干,攻坚克难,甘于奉献,不达目的不罢休;干就要会干,大胆创新,统筹兼顾,干成事,出亮点;干还要持续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切实在综合实力、群众收入、城乡面貌上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创新方式方法,建设效能政府。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防止任务悬空、责任不清。提高工作集中度,倡导“二八律”,用20%的精力抓常规性工作,用80%的精力抓重点工作、抓主要矛盾。强化执行力,明确任务目标、工作节点、标准要求,制定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配档表,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业。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便民服务、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三位一体”的行政服务模式。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服务效率。严格督查调度,严明工作纪律,坚决防止行政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五)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加强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实行重大决策听证和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创新公开方式,扩大公开范围。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以及人民群众社会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

    (六)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和制约,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权力运行。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规范土地招拍挂、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等行为。积极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改革,大力削减行政成本。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政风建设,严厉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勤政为民、为政清廉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建设让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政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