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政府工作报告摘要:今年GDP将增长11%以上

德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四年做了工作回顾,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对今年的工作重点、目标做了部署。现将工作报告内容摘引如下——
报告指出,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1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报告摘引】
实施产业振兴四大工程


报告指出,今年实施产业振兴四大工程。一是主攻大产业。集中力量发展“10+3”主导产业集群,充分发挥13个产业推进办公室的主导作用和13个县(市、区)的主体作用,按照规划目标强力推进,确保全年产业投入增长40%以上。二是培植大企业。实施“1351”工程,制定骨干企业培植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加速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后劲足、竞争力强、带动引领作用突出的企业群体。年内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46家,过30亿元的25家,过50亿元的8家,过100亿元的2家。三是狠抓大项目。强化产业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高端项目,推动交通装备、电子信息重大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完善“三个中心”,落实“三项制度”,执行好项目落地机制。引进过10亿元的项目80个,到位资金560亿元;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完成投资500亿元。四是搭建大平台。力争市经济开发区尽快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衔接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形成30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空间。全面启动产业园区村庄搬迁,开工建设安置社区,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组织实施路网、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9项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53.9亿元,达到关键功能一步到位,实现13个产业园区“九通一平”,增强产业吸纳能力。


大规划引领中心城区建设


报告指出,今年组织中心城区建设大会战。以大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着眼于拓展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对260平方公里的大外环围合区进行概念性规划。对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组织专家编制控制性详规、重大专项规划和重点片区、重点工程的修建性详规,尽快实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实施国道104、105改线和省道353、314改造工程,建成大外环快速通道,以路网的规划建设拉开城市大框架。高起点规划“三河六岸”城市景观,开工建设滨河路,抓好实验性、示范性区段景观建设。着力打造“太阳城”城市品牌,策划规划在全国领先的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制造基地、综合应用示范基地、文化展示中心,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启动;高水平策划规划太阳主题公园,开工建设太阳湖、太阳岛,精心设计太阳塔等地标性建筑。
以大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今年城建工程初步安排市政设施、景区生态、民生改善、城市安全、公益事业和城市综合体、大社区建设及棚户区改造6大类、8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67亿元,是历年来投资最多的一年。以保民生为重点,启动13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建设7个大社区,抓好95条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
以大城管提升城市形象。巩固创卫成果,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实行精细化管理,建设数字化城管,打造“用心细心”的城管品牌。
以大交通巩固枢纽地位。推进济乐、德商高速公路和济齐黄河大桥建设,完成汽车总站改造和汽车北站主体工程。滨德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加快德大、邯济铁路和火车站片区建设改造进度,开工建设京沪高铁综合客运站,提升交通枢纽功能。通过一年的努力,全长77公里的大外环快速通道全线贯通,连接五大片区的“两环三纵五横”主路网全部形成,绿化、管网等基础设施一步到位,城市规模更大、功能更完善。


抓好“三农”工作 建设秀美农村


报告指出,今年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力争总产160亿斤以上。调整种养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新增蔬菜20万亩,新造林25万亩,畜牧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培育引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模式,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专业合作社300家,粮油加工能力达到1400万吨以上。
今年积极推进两区同建,启动农村社区108个、规模产业园区300个,同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和电网改造,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900公里,解决 4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加速建设产业发展、村居改貌、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要素参股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建生态文明 促节能减排


报告指出,今年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增长、生态优先,均衡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天更蓝、水更清。一是抓好节能降耗。加速淘汰“五小”企业等落后产能,强化50家重点用能企业监测分析,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确保万元GDP能耗下降3.7%。
严格土地供应标准,全面清理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严格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加大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有序开发地热资源。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确保5条主要河流稳定实现V类水质、市县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增加5%。


六大惠民体系助推幸福德州


报告指出,今年推进民生事业进步。围绕幸福德州建设,积极构建六大惠民体系:就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认真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
就学保障体系。加强校车安全和校园治安,完成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楼房化工程,引进招聘教师1500名。加快实施德州学院东扩、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建设,启用新城中学,抓好主城区中小学校规划建设。
就医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医保报销政策。鼓励发展特色中医药事业,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完善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供应。
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8800套,连同结转项目年底竣工60%以上。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给,满足自住型、改善型住房需求。
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市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扶持文化院团改革发展,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高度重视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人民防空工作,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依法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年人权益,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等工作,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今后五年——
政府工作思路:


按照市委“三主六大”总体要求,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总抓手,抓好投资、载体、环境三个关键,实施产业强市、文化立市、生态美市、惠民安市四大战略,努力实现综合实力、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改革开放、生态文明、民生改善六大突破,全面开创幸福德州建设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7%;境内水体稳定达到V类水质标准要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


 过去四年数字解读
3万元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亿元,是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95.1亿元,年均增长22.6%。


757.5亿元


服务业实现突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7.5亿元,增长近1倍。东北城、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等投资过百亿元的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成为全省五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和六大物流节点城市。


47%


城镇化水平达到47%,提高7.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加快建设,累计投入322亿元,实施城建工程398项,新建改造城区道路73条、背街小巷200多条,完成城中村、旧住宅区和棚户区综合整治改造50个,东部高铁新区全面启动,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3070个


积极稳妥推进两区同建,全市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社区(村),开工并建社区959个、产业园区953个,被列为中国城市化和谐发展典范案例。


30万人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70万城乡老年居民领取养老金。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养老金实现翻番。


33650套


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增加80元,农村每人每年增加600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3650套,竣工13310套,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新建改造农村校舍271.8万平方米,补充教师3600余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