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25年给《德州日报》写稿

    我今年57岁,共产党员,副科级干部,曾当过农民、干过民办教师、任过班主任,从1982年开始到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直到现在,坚持31年写稿从未间断,尤其是《德州日报》自1988年创刊以来,我把写稿用稿的主攻方向都用到《德州日报》上来,每写一篇稿件都投给《德州日报》,这样一直坚持了25年,给《德州日报》投了大量的稿件,被采用750多篇。这些年,每给《德州日报》投一篇稿件,就都盼望着被采用的消息,所以《德州日报》成了我每天必看的报纸。每看到一篇被采用的稿件,就发自内心地高兴,就有一种成就感、收获感。对被采用的稿件我都如获至宝,像宝贝一样珍藏,不但让单位领导、同事看,还拿到家里让家人看,让他们都分享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骑着自行车到基层一线采访,这已成为我多年的工作习惯。骑自行车下基层采访,自己很有自主权,说走骑上自行车就走,采访完说回骑上自行车就回,既避免了申请使用公车的麻烦,又能节能环保、绿色出行,最重要的还能锻炼身体,真是一举多得。我多次骑自行车到农村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采访,不少中年以上的人既嘲讽又感叹地说:“现在还有骑自行车的吗?你真是老‘八路’啊!”
    写新闻报道要有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首要的是到基层一线采访。天气再冷也出去采访。2011年1月19日,正值“三九”,天气寒冷,滴水成冰。我穿上羽绒服,戴上棉手套,骑自行车到LED项目建设工地拍摄照片。为了近距离拍好照片,我让建筑工人师傅搬来10米高的梯子,爬上8.4米高正在修建的车间墙体,拍摄工人们绑扎钢筋、支模板、采取防冻措施浇注混凝土的多张照片,回来立即写出“冒严寒、战三九、抢工期”的图片说明,发到《德州日报》,被1月24日《德州日报》采用。天气再热也出去采访。2011年7月23日,气温高达35摄氏度以上,天气闷热潮湿,人们一动就出汗,我骑自行车到19华里远的宋集村,采访正在采摘“大红袍”茄子的村民宋书兵,他介绍说:“我种植的这3亩‘大红袍’茄子,是用砧木托鲁巴姆作母本嫁接的新品种,产量可达6万斤,纯收入3万元,是种3亩粮田收入的9倍。”采访完骑自行车回到单位热得汗流浃背,上衣都湿透了。当天下午,我写出《一亩园等于九亩田》的新闻稿件,被7月29日《德州日报》采用。只要有新闻价值,企业负责人不让采访,我也千方百计地采访。辖区有一处节能环保企业,利用废煤渣、粉煤灰等废弃物料,加工制作具有保温节能、低碳环保等特点的混凝土蒸汽切块、轻质环保隔墙板和混凝土环保砖。我认为这是一条很好的新闻,便骑自行车前去采访该企业负责人,可他不同意宣传,怕宣传后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就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德州日报》是党报,给《德州日报》投稿是免费宣传、正面宣传,一旦被采用就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可促进产品销售。经一番解释,他终于同意宣传,我随即采访,当场写出新闻稿件,一字一句地念给他听,他很满意。我回到单位,就发到《德州日报》,被2012年8月4日《德州日报》采用。
    想用稿就必须多写稿,只有多写稿才能有被采用的可能。我先后被评为《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模范通讯员、全市优秀信息工作者、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赢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赞扬。
□穆修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