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日报》:25年一路同行

    11月1日是《德州日报》创刊25周年,回想起与《德州日报》25年来的情缘,翻出一本本发表在《德州日报》稿件的剪报本,真是感慨万千,这不禁让我想起与《德州日报》的不解之缘,因为她见证了我成长进步的每一步足迹。
    记得我还在上学读书时,就经常能看见当时在临邑县卫生局工作的父亲从单位拿回刚刚创刊的《德州日报》,当时的报纸还是四开小报。虽然是小报,但是庄重大方,清新灵秀,看到德州自己创办的报纸,感到分外亲切,看的次数多了就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在上面发表稿件该多好呀!1993年我在县中医院参加工作,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给《德州日报》写稿,没想到我写的第一篇散文《木槿情丝》在1994年2月19日《德州日报》周末版四版头条刊出,我激动得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从此激发了写稿的热情,走上了如痴如狂的写作之路。后来,每年我都有几篇稿件在《德州日报》发表,虽然都是些小豆腐块,但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1998年7月份,因为在报纸上经常有文章发表,我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这时,《德州日报》成为我的主攻目标,每天上午只要不忙都要去邮局第一时间看刚到的《德州日报》,看看有没有自己的稿件,学习别人写的好稿,掌握用稿动态信息。在崭新的工作岗位,面对全县层出不穷的新闻素材,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经常白天钻大棚、进企业、跑学校、访农户,晚上不顾劳累赶写稿件,全县各个角落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每当县里有重大活动和新闻线索,我总跑在最前面,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发出稿件,不管早晚,我都赶回办公室,饿着肚子赶写稿件,经常是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写完稿子才发现室外已经是灯火通明,办公楼上已经空无一人,深切体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生境界。我坚信好文章是用脚写成的,不到现场不写稿,甘于坐板凳耐住寂寞,周末我从没休过班,除了外出采访就是在办公室写稿。经过报社编辑的精心修改,我的稿件陆续在《德州日报》上发表:痴心传播“一勾勾”的民间艺人邝书云、倾注一生研究邢侗的孙建功、自筹资金组织群众文艺演出的农民马墨喜、赶赴四川灾区开展心理咨询的国税干部顾林霞……一个个平凡人物的闪光事迹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25年来,我的一篇篇稚嫩的稿件经过《德州日报》编辑老师的精心修改,陆续见诸版面,我跟报社编辑老师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时候去报社送稿,见到仰慕已久的老编辑毛焕章、蒋晓萍、陈燕、王凤春、朱爱国,他们手把手帮我修改稿件,哪怕见报稿修改一个字一个标点,都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文字功力和政治敏感性。他们甘于寂寞为别人做嫁衣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
    我亲眼见证了报纸“由当初的四开小报发展到今天的对开大报,由周二刊发展到日报,由每天四版发展到八版”的发展历程。我也由当初的手写稿件到发电子邮件,由原来每天跑邮局看报纸到第一时间看报纸电子版。期间,报纸紧跟时代节拍,新闻性、可读性、趣味性不断增强;报纸及时地宣传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忠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在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激励和鼓舞全市人民建设幸福德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2月份,由于工作调整,我调到县广播电视台工作,虽然写稿少了,但是关注《德州日报》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看3遍《德州日报》,上午第一时间看电子版,中午看报纸纸质版,晚上睡觉前再翻阅一遍,我还把认为有价值的报纸单独放在一起,积攒时间长了装订成册,如今已经积攒了厚厚一摞,舍不得丢弃,闲暇翻阅受益匪浅。可以说《德州日报》见证了我成长进步,我在她的鞭策下一步步走向成熟。《德州日报》创刊25周年了,我衷心祝愿报纸今后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反映群众心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刘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