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过 25年

    不知不觉中《德州日报》走过25年;25载对人生和事业都是一段不小的距离,承载着诸多人的艰辛与心血。《德州日报》正式创刊于1988年11月1日。报社成立之初,全员只有二十几人,4开小报每周出二张,没有自己的印刷厂,出报需要到德州新华印刷厂印刷。那时人们对电脑和打印机还是陌生的。记者采访时到办公室领取报社印制的“绿皮采访本”,编辑编完来稿要一字一字地誊写在专用绿色方格稿纸上,然后等主任、总编审定交总编室划版后再送交印刷厂。当时报社办公场所在德州第二招待所的四楼,即现在德州大酒店后院的一座旧楼(现已拆除)。后来时任总编辑赵连起无意间一说到社址之事,总是眉心紧皱,叹息不断。是啊,报社长期租住招待所总不是个事啊!大家好赖得有个窝啊!老总编一直在为解决报社社址奔波和发愁,而多数同志并非心知肚明。1993年春,在报社老领导的不懈努力下,在地委(当时没地改市)宣传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地委主要领导同意批准,德州日报社在邹里小区征地16亩作为新社址。终于,在外漂泊了近六年的德州日报社有了自己的家!当时新社址只有拆迁留下的两排十几间平房和一半面积的臭水坑。这些房屋撒风透气,地面潮湿。寒冬转眼到来,没有暖气,各办公室就用铁煤炉来取暖;当时的会议室支着两块乒乓台板,开会时拆掉球网大家围坐四周,记得1995年的新年茶话会在这间会议室里开得有滋有味。就是在这种环境条件下,这一年我们建立了自己印刷厂,结束了报社没有印刷厂的历史;小报改大报,周三变周四;成立记者部,建立专门采编机构等,大大提高了报纸影响力。次年,报社沿街盖起一栋三层小楼,楼虽小,她却是大家用心血与汗水创造的结晶!1995年底,填坑垫湾,报社在院西又盖起两栋宿舍楼,较好地解决了同志们的宿舍问题。1998年,伴随德州经济开发区的启动,报社新一届领导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经市委同意,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41亩作为新社址,修建了新的办公大楼和宿舍楼。2003年秋,《德州日报》由市区迁入开发区新社址办公,新环境、新设施,采编业务和办公实现电子化,由此,德州日报进入崭新的、快速的、全面发展阶段。尽管,当时同志们经历了人烟稀少的寂寞和生活上的一些不便,但这毕竟是短暂一瞬,若不然,《德州日报》决非是今日这幅图景!《德州日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与梦想。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极其短暂的。如今,报社创业时期的老总编赵连起、副总编李善亭已驾鹤西去,一些老同志、老报人陆续“退下”或退休,然而,新闻工作、事业却没尽头,永无止境,宏图伟业需一代代人传承、开拓。
    走过25载,《德州日报》正值青春风华之年。《德州日报》的明天会更美好!
□德州日报原党组成员、工会主任崔宇山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