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做好事无怨无悔 当雷锋传人矢志不渝

  ——武警某部一连坚持49年学雷锋纪实

    甘肃平凉,六盘山下,驻守着一支以坚持学雷锋为荣的武警连队。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那以来,49年过去,这个连队先后7次移防、4次变换隶属关系,官兵也换了好几茬,但学雷锋事迹、当雷锋传人却矢志不渝。连队的“学雷锋展馆”,如今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就是被当地群众赞誉为“一面学雷锋旗帜”的武警某部一连。

  爱民为民,争当“雷锋战友”

  “我们是雷锋的战友!”“雷锋与一连同在!”这些年来,这两句话始终都是一连官兵最常用的自我介绍用语,也是他们自勉自豪的誓言。

  2009年3月,一连官兵来到西藏那曲地区执行任务。28日深夜,荣布镇飘起了鹅毛大雪。那曲地区政法委副书记贡嘎仁青和两名公安干警急匆匆地来到连队:荣布镇13村村民措加流血不止,已经虚脱,急需救治!

  连长马国栋立刻向上级请示: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救人!很快,马国栋就率领卫生员付志珂等4名战士出发了。

  他们必须走6公里山路,翻越一座海拔4600多米的大山。这在平时、在白天,一般得3个多小时。然而,这一次他们硬是用不到两个小时,就赶到了目的地。

  一路小跑,途中不停地有人摔倒,随时有掉下深渊的危险。当他们出现在患者家时,措加就是不让施治。无奈之下,留了几种急用药品后,他们就顶风冒雪返回了营区。

  凌晨时分,措加病情加重,陷入昏迷,生命垂危。得知消息后,马国栋带上卫生员顶着风雪第二次赶到措加家施治。

  看着这几名已经变成雪人的官兵,刚被救醒过来的措加感动得哭了。当官兵们告别时,措加挣扎着从床上跪起来说:“感谢金珠玛米……”

  2010年3月21日,昌都地区江达县江巴村仁久沟林区突发火灾。由于火势过于猛烈,山谷风向不定,加之山高路陡,人员无法接近,扑火行动被迫中止。

  22日凌晨4时30分,一连官兵接到灭火任务。官兵沿着悬崖峭壁边的山石路奋力开进80公里,下车又穿越荆棘丛生、怪石嶙峋、极度缺氧的陡峭山路,登上处于海拔5000多米的火场。艰苦奋战10多个小时,大火终于被扑灭。

  当眉毛被大火烤焦、满脸灰迹的官兵们撤回经过江达县城时,夹道欢迎的群众一边为官兵们献上洁白的哈达,一边高喊“金珠玛米,金珠玛米!”

  一位藏族老阿妈跑到队伍里握住战士的手说:“这座山是我们的神、我们的命,你们救了这座山,也救了我们的命啊!”

  许多年来,一连官兵爱民、为民、救助群众的事例,每年都成百上千。仅在赴藏区执行任务期间,就先后出动780余人次,完成拉萨达孜县抗洪抢险、那曲索县抗雪救灾等任务,先后抢救遇险群众36人、救治伤员21人。

  忠于职责,坚守“雷锋岗位”

  “做雷锋式的好战士”,这是每个官兵进入一连时必定做出的第一个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一连人”总会经历许多个与学习雷锋有关的第一件事:参观连队“学雷锋展览馆”,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熟读《雷锋的故事》,甚至在离开连队时,还要宣誓“把雷锋精神带到新的工作岗位”的决心。

  既然是当兵,那就应当像雷锋那样成为一个爱军、精武的兵!

  从陕西乾县入伍的马国栋,从1997年12月到连队起,就把像雷锋那样热爱本职、精通业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新兵训练3个月,别人负重训练穿20斤重的沙衣,绑2斤重的沙袋,马国栋则把沙衣打湿,绑4斤重的沙袋练长跑……直到新训考核夺取所有科目全部优秀的成绩。

  2005年,马国栋代表全团参加上级的“尖子兵比武”,又取得4个单项第一、1个单项第二、全能第一的优异成绩,被表彰为“军事训练标兵”,并被破格提升为一连连长。

  像雷锋那样当兵、做人、为祖国站岗,给一连注入了强劲的内动力。近3年来,连队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涌现出各类训练尖子98人次,有21人被评为“军事训练标兵”。赴藏区执勤,因完成任务出色,连队还被武警总部荣记一等功。

  2009年4月26日,一连官兵奉命前往那曲执行任务。翻越唐古拉,挺进东三县,车队沿着冰川悬崖缓缓向前。道路仅一车之宽。有时,全车仅靠三个轮子行进。每一次摇晃、倾斜,都让人捏着一把汗。

  驾驶员王飞感觉自己困倦到了极点:“感觉只要用一根手指之力,就会跌入山谷!”但他掐大腿、嚼辣椒,绝不让自己松懈。

  一排长奔,宁愿自己承受急性肺水肿带来的生命危险,也要主动让出氧气瓶,只为让身边战友能多吸一口、身心舒服一些。

  就这样,为了藏区和祖国的安宁,3年之中一连官兵翻越了40多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行程5万多公里,做到了车不掉漆、人不破皮,始终保持着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旺盛斗志。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