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两联动一融合” 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徐世勇

换届以来,德城区人大常委会聚力“人审”联动、“人检”联动、“点站”融合工作新模式,把不断创新作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途径,有力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德城实践”走深走实。

“人审”联动 增强监督叠加优势

强化工作同频共振,让监督更有精度。共同谋划审计项目,加强审计项目计划与人大监督计划对接,前移监督协同关口。每年初,区人大常委会与审计部门召开协商会议,针对工程项目领域易发多发问题,构建人大财经联网监督与审计部门工程云审平台对接端口,及时掌握关系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的大数据审计成效,提高监督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年确定将涉农专项资金、医保基金等3项专题作为重点监督内容。

构建贯通协同机制,让监督更有力度。针对德城区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围绕全过程全方位联动目标,进一步加大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整改报告、监督结果运用等环节协同力度。深化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作,联动纪检监察、财政、国资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紧密结合预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构建“计划—实施—整改—跟踪—提升”全过程全方位的联动监督闭环,真正起到了“审计一点、带动一面”的积极作用。

注重问题整改效果,让监督更有强度。紧盯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加强人大审计联合督查,在一个审计年度内,开展多次联合调查和督查,聚焦审计工作报告重点难点问题及事项,采取书面整改报告、重点督查、联合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联合督查,实现整改一个问题、固化一项机制、完善一项制度、治理一片领域,有效促进问题整改落实。截至目前,依法支持审计部门发现5类35项问题,其中20项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15项问题需今后规范,正在分阶段持续整改。

“人检”联动监督 架起融合监督连心桥

以人大监督为抓手,打通检察监督堵点。建立健全检察建议及时报备及常态化联络机制,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通报机制,对社会影响重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重要案件和需要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主动完善报备。对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的相关单位,人大常委会采取函询、视察、专项审议等形式监督落实。

以人大监督为动能,补齐检察工作短板。依托人大代表群众基础好的优势,补齐检察机关参与全区社会治理的短板。区检察院聘请13名基层人大代表作为检察联络员,协助检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参加听证会等,让检察办案更贴近社会关切。机制建立以来,3项矛盾纠纷在人大代表的参与下,成功在源头化解。人大代表参与化解矛盾的认罪罚案件服判率达100%,提升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理能力。

以人大监督为保障,提升检察工作质效。出台《德城区人大常委会加强人大监督工作与区检察院法律监督工作衔接的意见》和《德城区人大常委会与德城区人民检察院以“监督”促“监督”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安排》,及时分析监督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召开4次会商会、调度会,进行联合执法检查活动2次,开展联合专项行动3次,开展“回头看”3次,实现整改回复率100%,有力推动了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深入开展,有效推动了国家监督体系内不同监督方式的优势互补,实现“1+ 1>2”的办理效果。

“点站”融合 让立法更接地气

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区人大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台账、有硬件”的“六有”标准,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健全基层立法联络员制度,创新“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联络站”站点互融模式,实现“一个场所、两块牌子、两种职能”,依托代表联络站,发挥好人大代表、政情咨询员和民情联络员三支队伍作用,组织人大代表提出高质量的立法建议,按照“原汁原味”吸纳民意的功能定位,全方位反映和上报基层意见。

打造立法民意“直通车”。“站点”围绕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安排,以召开座谈会、调研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和反映群众对国家法律、地方法规、立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跟踪收集和反映执法情况,与基层群众零距离、面对面,直接掌握“第一手”民情民意,更好地反映人民真实意愿。“站点”自建立以来,完成3部地方条例的意见征集工作,整理上报意见建议30余条。

释放“点站”叠加效应。对立法征询过程中收集的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社情民意,区人大常委会建立“收集、整理、转办、跟踪、反馈、评价”运行机制,对复杂程度不高、影响不大的意见建议,及时协调社区、街道商议解决办法,并要求限时办结;对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意见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对涉及立法、执法、普法等情况的意见建议另行收集汇总,及时依规有序上报。去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了文化惠民、垃圾分类等3件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作者系德城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