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牛宝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重要讲话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内在联系,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而不懈奋斗。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要意义。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长久生存、蓬勃发展的内在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在精神上独立自主,其文化就难以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因此,只有真正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一个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保障。同时,也能够更加自信地探索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不断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道路。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严峻挑战。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该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不仅是凝聚国民共识的核心,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解答”,这不仅是对外主张独立自主的态度,更是对内弘扬民族自信的表现。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意味着一个民族能够植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这不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表现出对当代价值的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转变表明,尽管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能否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仅有助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抵御能力,同时也能有效补足我国在精神领域中独立自主的发展空缺,为维护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把握“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精神并非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而是源自人们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精神并非永恒不变,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文明形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张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精髓的准确诠释和科学运用。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挫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使中华民族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备受打击。中国人民不仅在肉体和精神上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此时代境遇下,中国共产党主动背负起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积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民族解放运动等一系列伟大历史革命实践。这不仅从物质上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面貌,更是冲破了西方国家在精神文明领域的思想藩篱,在精神上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稳步推进,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方针,不仅是物质上的客观需要,更是精神上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仅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尊严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动力源泉。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实践路径。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在不断总结中华民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夯实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道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源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理论升华。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高度的理论自觉,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在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应植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沃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独特精神品格,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的自立自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应当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的历史文脉中汲取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文化养分,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筑牢传统文化根基。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应当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态度和方针,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党掌握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的现实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旗帜鲜明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导作用。创新,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发展态度,才能掌握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主动权、主导权,才能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