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德州之“德”聚奋进之力

□石伟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一。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并付诸实践,将“德”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使“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标识。

德州就是一片崇德尚德的热土。德州,古称安德,因水而生、因“德”而名,是一座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充满魅力的城市。历经千年的文明积淀,依托厚重的“两河”文化,一代代德州人将崇德尚德的精神追求躬身力行,持续塑造着“大德大爱”的精神图腾和文化气质。西汉贾谊在《道德说》中提出,德有“六美”:“有道,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密,此六者德之美也。”德州之“德”也有“六美”,即有忠、有孝、有情、有义、有仁、有信。

德州之“德”在于“有忠”。“忠”字,存心居中,正直不偏,本义为尽心竭力完成分内义务,引申为对党、国家、人民、事业和职守的忠诚。德州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心忧天下、爱国爱民的先模人物,马颊河大暴动、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禹城大战、渤海军区教导旅等,都是革命时期恪尽救国兴国之责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掏粪工人时传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了对职守的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刻苦钻研,对人民无私奉献”的“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工作就是我的需要,奉献就是我的快乐”的“奉献老人”张星南用一生经历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与忠诚。

德州之“德”在于“有孝”。“孝”字,上为“老”字头,下为“子”字,本义为“子扶老”,几千年来,其语义承继未变。德州素有“孝道之乡”的美誉,德州志中“孝”的故事比比皆是。清《德州乡土志》中“孝子尹纶举债葬父”“李岐为父尝药”“顾汴淂金葬父”的典故感人至深、广为流传,德州民间“四女孝亲”“赵苞孝母”“姑嫂孝亲”的故事更是有口皆碑、久传不衰。新时代,“赡养前夫母亲,照料生病丈夫”的张荣菊、“孝顺好儿媳,暖心如闺女”的刘桂红、“孝老爱亲不言苦,家庭重担一肩挑”的张立欣、“大爱无声,孝心无言”的朱长青等“好人之星”,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扎根德州并不断繁衍的孝文化。

德州之“德”在于“有情”。“情”字从心,本义指感情、情绪,又有引申义为人情、情分、情理、思想和精神。德州历史上“有情”的例子举不胜举:上古神话传说中嫦娥、后羿的凄美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德州;唐代诗人孟郊用一首《游子吟》抒发了天下游子们共同的心声,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与尊敬之情;宋代词人李之仪写下了“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佳句,被推崇为坚贞爱情的千古绝唱;历经沧桑六百余年的苏禄王墓,则成为德州开放、厚德、包容情怀的历史见证。德州“有情”文化传承至今。汶川地震后,111名北川孩子在德州安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德州爱心企业纷纷向武汉伸出援助之手;德州交警百公里接力护送患者就医;公交司机抱老人下车,护其平安回家……患难相恤、守望相助,重情重义的德州人持续构建起“大德之州大爱之城”的精神大厦。

德州之“德”在于“有义”。“义”字,繁体写作“義”,上“羊”下“我”,是一种顶着羊头的祭祀仪式。“羊”,与“善”“美”同义;“我”,古义为“执戈”之士,有威仪之相,以示“義”在“我”不在人。在汉字演变进程中,“義”逐渐脱离了祭祀本义,引申指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又表示讲道义,对家国有担当、对他人有关爱。“两河”文化铸就了德州人讲义重义的鲜明性格。《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平原县城西北十五里的桃园村,彰显了团结互助、忠诚正义等传统美德;颜真卿在任平原郡太守期间,联合河北17郡抗击安史之乱,“集兵二十万,横绝燕赵”;靖难之役期间,朱棣率燕军与朝廷军队在德州拉锯战近三年,德州军民坚定支持朝廷……这些厚重的历史积淀为德州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元素。新时期,德州人一如既往践行“有义”之德。“一个人感动一座城”的英雄孟祥斌用生命诠释了德州大义;五岁“小天使”高雅离世后捐献多个器官,用爱心和善良温暖了世界;德州近年来涌现出的胡军、胡敏敏、王金星、赵洪升等一大批见义勇为先进典型集聚起了循环放大的“好人效应”。

德州之“德”在于“有仁”。“仁”字从人,从二,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有仁义、仁爱、仁慈、仁让等意,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自古至今,“仁”这条精神脉络始终在德州人的血液中流淌。上古时代,大禹为了治理黄河流域的水灾,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博施济众”的仁爱之德。西汉时期,提倡仁爱思想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给“仁”下定义说:“何谓仁?仁者,憯怛爱人”,还把仁爱扩展到普通民众、四夷乃至天地万物,要求君王必须效法天道仁爱民众,代表大众的利益。新时代,广大医务工作者用精湛医术诠释医者仁心,普通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知名人士热衷于爱心捐助……仁爱思想已深深扎根于德州广大民众之中。

德州之“德”在于“有信”。“信”字,从人,从言。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在德州历史上,“山宾货牛”的典故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山宾,字孝若,南朝时期平原郡鬲县(今山东省临邑县)人,曾任兖州刺史等职。明山宾家道中落去卖牛,拿到卖牛钱后对买主说:“我这牛以前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很久了,以后可能会复发,不能不告诉你。”买主听罢要回了牛钱。明山宾虽然没有卖掉牛,却坚守住了比金子还贵的诚信品德。新时代,德州涌现出一批“诚信之星”“诚信使者”,他们的凡人壮举不断为德州注入强大的正能量,持续擦亮“有德之州”“诚信之城”的城市品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重视“以德修身”,又注重“为政以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道德修养融为一体,鲜明地把领导干部之“德”聚焦为政德观,指明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方向和实现途径。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要求高度契合,为加强政德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德州之“德”的“六美”包含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维度的道德要求,践行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全过程,对领导干部提升政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源价值。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掘传统道德的“合理内核”,涵养为政之德、打牢从政之基,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上下功夫,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明大德,锤炼忠诚品格。“天下大德,莫过于忠。”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共产党人对“忠文化”的诠释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能不能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能不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能不能坚持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自觉执行组织决定,服从组织安排,等等,都是对党忠诚的直接检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经常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美德。进入新时代,“义”字也有了新的内涵与要求,进一步上升为民族大义、伦理道义和社会正义等。“明大德”必然要“守大义”。锤炼政治忠诚的“大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以胸怀坦荡体现忠诚、以敢于担当体现忠诚、以过硬素质体现忠诚、以严守纪律体现忠诚;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在奋斗中成就创新梦想、实现人生价值;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内化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修炼“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抱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不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守公德,涵养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涵养为民情怀、增强仁爱之心,做一名有感情更有情怀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仁爱之心,就是对人民群众的真挚大爱。增强仁爱之心,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带头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得见群众的疾苦,装得下群众的牢骚,经得起群众的“挑刺”,用心、用情、用理、用法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论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和“诚”是广义“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又是“仁”的必要条件。今天,讲诚信、守信用是广大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政治操守。增强仁爱之心、涵养为民情怀,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讲诚信、守信用,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大力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积累、巩固和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对党员干部的信任。

严私德,筑牢自律“堤坝”。《尚书》中讲:“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私德发生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是一种个人道德和近亲之德。个人道德,是一种只与自身相关的道德行为和品性;近亲之德,是一种基于血缘亲情关系的道德行为和品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严私德首先要严修身,就是要恪守正确的道德认知,培育善良的道德情感,塑造坚定的道德意志,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其次,严私德还要严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夫孝,德之本也。”孝老、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涵养良好家风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孝”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是能立德、立功、立言。《孝经》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弟子规》告诫人们:“德有伤,贻亲羞”;曾子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管权力有多大职位有多高,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打牢修身做人的底线,夯实为官从政的基础,让父母安心、宽心,为子女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是最大的孝敬;反之,违法乱纪,锒铛入狱,沦为阶下囚,让父母心痛、担忧、焦虑,这是最大的不孝。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强化私德修养、守好私德底线,以好的家风引领好的社会风尚,真正实现孝道与清廉两全其美,“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统一。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是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每一位德州人都应成为美德的传承者、践行者,领导干部更应成为美德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要让公民道德变成一种人民力量,让讲政德、立政德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让“大德之州大爱之城”的主旋律更高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