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政策 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

□陈宝华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大做强中心城区,2022年12月,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聚人气作为核心,创新人口导入政策。在全国人口负增长和各地无门槛“抢人”的背景下,加快人口集聚已经成为我市中心城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100.51万人,去年底为101.24万人,虽然呈持续流入态势,但增速较为缓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加快流失人口回流

我市有近50万人在外奔波创业,部分德州人已定居他乡,甚至举家外迁。防止人口外流、促进流失人口回流已经成为中心城区集聚人口的当务之急,应加快实施人口“回家”工程。一是实施“家庭回归”工程。鼓励天南地北的德州人回中心城区投资兴业,带动家庭和资产回流德州。对于举家迁入中心城区务工、经商、居住并落户的,可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并享受保障房、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二是开展德州籍“人才回家”行动。借助家庭力量和家乡情感,吸引漂泊在外的游子“早点回家”,引导客居在一、二线城市的德州毕业生,与其背井离乡、身心无着,不如回德州陪伴父母、享受生活和回报家乡。三是实施“养老回乡”工程。我市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医疗条件优越,是在外德州人回乡生活、置业养老的最佳目的地,应定期举办“家乡行”活动,欢迎在外工作的德州人退休后“回家看看”,吸引他们在德州中心城区定居生活、颐养天年,并进一步带动其子女向中心城区回流和集聚。

吸引外来人口集聚

外来人口是我市中心城区吸纳的重点人群。一是吸引中心城区周边的河北人口。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位于冀鲁边界、城市能级高于周边的优势,重点吸引故城、景县、吴桥(北三县)等地人口,开通德州中心城区通往北三县的公交车,加快北三县人口向德州集聚。二是吸引中西部地区人口。利用我市相对于东北、中西部的经济先发优势,吸引这些区域的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落户中心城区。三是通过就业招聘引进外来人口。鼓励中心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面向全国招聘,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增强岗位的吸引力,不断扩大招聘范围和数量,对招聘外地员工较多的企业给予奖励。我市应加快完善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购房、落户、就业、就学、就医的专项政策,鼓励外来人口在德州生活置业、长久居住和市民化融入,不断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属感。

推动县乡人口流入

县乡人口是我市中心城区人口最主要的来源,目前中心城区超半数人口来源于下辖县市。作为配套最完善的市域中心,中心城区对县乡人口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但近年来中心城区虹吸效应有所减弱,县乡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还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堵点和痛点,必须尽快采取针对性举措。

一是充分保障中心城区流入人口的农村集体成员身份和权益。我市县乡人口之所以不愿意将户口迁移到中心城区,是因为担心失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因此必须破除县乡以户口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唯一依据的做法,从政策上确保迁居中心城区县乡人口的原集体成员身份和权益。二是用好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吸引县乡人口这个法宝。县乡人口最看重的是中心城区的优质中小学教育,许多县乡家庭为孩子上学而在德城区购房、租房居住生活,因此中心城区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改造建设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学校,增加教室、缩小班额,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全市教育的首善之区。三是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增强中心城区产业的人口承载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天衢新区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建设,吸纳人口集聚;繁荣城市商业、丰富消费场景,发挥服务业吸纳人口就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县乡人口到中心城区创新创业,从事个体经营,开办民营企业,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建设人口友好型城市

传承中心城区包容型移民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着眼于全龄人口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人口友好型城市,吸引全龄人口集聚,促进中心城区人口加快增长。一是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健全鼓励生育的政策体系和补贴机制,着力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鼓励生育的良好氛围,提高中心城区生育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二是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贯彻国家《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争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在中心城区集全社会之力打造儿童学习、成长、成才、就医、出行的优越环境,留住儿童就是留住了家庭和城市的未来。三是建设年轻人喜欢的城市。扩大中心城区保障房、人才公寓建设规模,采用个性化、现代化、时尚设计和装修;大力发展创意、健身、美容、娱乐等时尚产业,打造时尚、浪漫、活力、消费之城,充分满足青年人的个性需要,让年轻人爱上并留在中心城区。四是建设老年人友好型城市。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在中心城区市政设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丰富老年人消费场景,发展银发经济;推广居家养老,建设颐养社区,积极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抢抓京津、济南医疗资源外溢机遇,加大对接和承接力度,高水平创建区域医疗中心,把天衢新区打造为服务京津的高品质康养基地。

(作者系德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