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例当变不应“惯”

今年清明节,一些地方改变以往燃香放炮、祭品攀比的祭祀惯例,用网络祭扫、家庭追思、社区公祭等形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既寄托了哀思,还收获了环境之“清”、心灵之“明”。这种改变惯例的做法,是人们意识更新、社会进步的标志,无疑是一股新风。改变惯例也是促进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

不少办事群众到政府部门咨询某项业务或政策时,常常得到“按照惯例来办”的答复,似乎按照惯例办事就不会出错。然而,按惯例办却往往不好办,甚至办不好。“按照惯例来办”这种答复,其实反映出工作人员把握不准分寸,不敢创新,也体现出工作人员习惯以不变应万变,忽视了群众办事背景,工作方法简单化,有经验主义之嫌,折射出一些工作人员怕担责任的工作状态。有些人甚至把“工作惯例”当成工作习惯,明知不妥也坚决不改,一“惯”到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对各种“惯例”。铺红地毯、献花、夹道欢迎的接待惯例,靠请客吃饭办事的惯例,“感情深,一口闷”的喝酒惯例等等,这样惯例的存在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此类惯例多了,时间长了,形成了一些人做事的标准,如此只会形成不良社会风气。不好的惯例好多都是被“惯”出来的,就算明知不对,也没人敢站出来说“不”,慢慢地被大家接受,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有的惯例则是“跟”出来的,别人怎么搞,我也跟着做,随波逐流,渐成惯例,实不可取。

改革发展离不开创新和担当,我们应当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既要吸收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又要敢于突破常规套路进行创新。我们要辩证、客观地对待惯例,一切按惯例办和破除一切惯例,都存在偏颇。好的惯例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不好的惯例,要坚决摒弃。用这样的思维和方法对待惯例,才能破除坏习惯,形成好风气,让事情更好办、办得好。

□鲁庸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