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检察院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办案质效

市检察院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办案质效——

数据“开口说话”监督精准高效

乐陵市检察院数字检察工作室成员交流案情

□本报记者 董建新 本报通讯员 王永平 高忠祥 时立军

市检察院研发的“职务犯罪涉洗钱犯罪法律监督模型”在全国检察机关研讨会上演示;“强制报告智能报告系统”全省推广;利用数字检察监督模型发现线索1422条、成案252件……

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将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到办案、监督全过程,通过开发、整合和运用检察机关办案数据,充分盘活内外部资源,形成纵向指挥有力、横向协作紧密的数字检察新格局。

“让数据‘开口说话’,为办案增添‘羽翼’,数字检察已成为我市检察机关提升办案质效的重要引擎。”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范树林说。

破除制度梗阻多重保障护航高效推进

“我们的监督点是保护国有财产中的水土保持费,研判规则主要依据是……”近日,平原县检察院组织召开优秀数字监督模型讲述会,各业务部门干警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围绕近期研发的数字监督模型数据应用、技术支撑等进行讨论,亮出自己的“绝活高招”。

与平原县检察院一样,我市各级检察机关结合各自实际,不断打造出好用、管用的数字平台。“我们将探索数字模型纳入重点任务考评范围,通过这种‘争当排头兵’的方式,促进德州数字检察稳健发展。”范树林说,“现在每个业务条线干警都在不断拓展思路,从个案中梳理总结规律,创建监督模型,促进类案监督,实现系统治理。”

为发挥“头雁效应”,我市将数字检察作为市县两级检察院“一把手”工程,建立“1+8+12”组织架构,即:1个数字检察办公室、8个业务条线、12个工作小组,由两级检察长担任各自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确保高质效推进。

为提升队伍数字化水平,市检察院在国家检察官学院浙江分院举办数字检察研修班,组织81名业务骨干参加,锚定新时代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质效提升主题,设置综合理论辅导、数字检察专题教学、法律监督模型应用经验分享等环节,深化数字模型平台建设、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等方面学习培训,开阔工作思路,提高干警大数据运用和类案分析能力。

破除“信息孤岛”推动信息共享、数据交换

如何在信息化、数字化广泛应用的今天准确掌握办案切口?

范树林介绍,各部门数据隐藏着大量线索,往往可以在数据关联、碰撞、对比中发现法律监督的切入点。要利用好数据这一“富矿”,首要的就是拓宽获取资源的渠道。为此,我市检察机关既积极盘活内部资源,又不断攻克外部数据壁垒,破除“信息孤岛”,积极稳妥推进执法司法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我们以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为核心,汇聚整合智慧民行系统、信息共享监督平台、未检系统等检察内部数据,加强整合治理,找到了工作突破口。”在近期办理一起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案件时,乐陵市检察院充分运用数字平台,案件得以快速妥善办结,乐陵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韩寿枝事后表示。

为破除数据壁垒,我市检察机关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前提下,以务实、开放的态度主动提供检察数据,赢得各部门单位支持配合。经过签订会商意见,市检察院与多部门制定共享数据目录清单,稳步获取电子政务等社会公共数据使用权限,全面推动政法信息共享、府检数据交换。

截至目前,我市检察机关已汇聚内外部数据3800余万条,将更多“沉睡”数据充分激活利用,为法律监督提质增效提供数据支撑。

释放数据效能办案“如虎添翼”

“此前办理民间借贷缴纳个人所得税案件,单单梳理数据就要半个月时间,现在运用数字模型,轻点鼠标,几分钟就能完成。”近日,德城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助理许辉在办案时表示,运用数字模型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

通过调取碰撞法院执行数据、裁判文书网数据,我市检察机关共发现应缴未缴民间借贷利息个人所得税案件线索128件,相关金额高达309.43万元。为实现溯源治理,市检察院向相关管理部门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助力税收治理体系建设。

武城县检察院通过数字化手段发现非法取水线索,督促相关部门对全县取水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对违法取用地下水的560余家商铺采取整改措施,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如今在我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运用大数据开展类案监督,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进而建章立制,堵塞社会治理漏洞,解决问题,我市检察机关将“数据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检察理念转化成群众可感受、能感受的检察履职实践。

截至目前,我市检察机关自建原创数字模型62个,通过大数据发现监督类案线索15条,有效促进社会治理成效。

“数字检察已逐步深入到‘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全场景、全领域、全流程,我们将积极构建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模式,逐步推进从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再到系统治理转变,以更高质效法律监督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检察院检察长许勍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