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舅

□王建成

老舅,姓孙名占泉,出生在武城的一个村庄——孙河沟,今年81岁。这些年,每次见他或通电话,他总是说:“我很知足,很快乐。”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老舅,乐享着政府的好政策。老舅的村庄在县城边上,前些年老舅把土地流转给了一家公司,给的价格还挺高,公司按规定每月固定给予一定补偿,逢年过节还发些米、面、油等礼物。老舅和妗子也就成了拿“工资”的农民。对此,老舅很满意。没了土地的老舅也没闲着,房前是一个大大的院子,种着石榴、无花果、枣树等果树,还种着韭菜、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南瓜等家常菜。老舅常常拿着一把剪刀,俨然像一个工匠,穿梭于果蔬之间,种、浇、剪……时而蹲下,时而弯腰,忙得不亦乐乎,累并快乐着。

老舅,善于自找乐子。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老舅买了辆电动三轮车,除了平时干点拉拉拽拽的“正经”事儿外,老舅还带着妗子,去周围十里八乡的集市赶集。老舅不紧不慢地骑着电动车,遇到乡亲们,总要问一句:我去赶集,有要捎的吗?老舅和妗子一边走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春天满地的青苗,绿油油茁壮成长,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感;秋天看着一排排整齐笔直的玉米、谷子,他感觉像是在检阅部队,自豪感油然而生。有时一个集啥也没买——其实家里也不缺啥,但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老舅,一生坚守着文学梦。早年听母亲讲,姥姥家是书香门第,老舅姊妹几个都受过良好教育。老舅有文化,当时是村里的代课老师。我小时候常住姥姥家,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跟着老舅进了学校,老舅又成了我的老师。有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吃了不少“小灶”,几年时光里跟老舅学了不少东西,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老舅的文学爱好伴随了他大半生,《武城乡村记忆》记载:“孙河沟村的孙占泉老人,在上世纪70年代就不断给县文化馆、县广播站投稿,经常发表作品。”几十年来,老舅家里北墙上一直挂着两个本子:“作品本”和“记事本”。过去是用白纸自己做,现在换成制式的了。作品本里有老舅写的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散文等作品,有的空白处还加上精心画的插图。他说直到现在,有空还喜欢琢磨点东西,有时夜间来了灵感,还会马上披衣下床拿笔写下来。几十年间,墙上的本子换了一本又一本,不变的是里边他那斜向一边的字体。这些年除了在县、乡媒体发表过作品,没有在更高层次媒体发表过。老舅说,写这些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图的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和作品完成后的那种愉悦。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老舅这种知足常乐、乐观豁达的心态,给我生活启迪。老舅不仅仅是我的舅,还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一生的学习榜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