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着力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

我市着力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

对青年更友好 让青年更有为

□本报记者 刘臻 本报通讯员 聂玉辉

1月13日,市政府工作报告对2024年重点工作作出安排,提出优化政策、引育并举,集聚青年大学生3.7万人以上,培育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自从我市启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以来,共青团德州市委聚焦“打造有创造力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努力实现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

回应发展关切出台惠青政策

我市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优化青年成长成才环境,着力解决青年急难愁盼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来德州发展。

“来德州后,我享受了20万元人才安家补贴和每月8000元就业生活补贴,入职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月还有5000元的博士后生活补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周运桃选择来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创业。

我市深入实施“三年500名博士、5000名硕士、10万名大学生兴德计划”,全面推进引凤、留凤、还凤、强凤、惠凤“五凤工程”,吸引广大青年人才毕业留德州、工作来德州、在外回德州。2023年,全市新引进大学生3.52万人,博士、硕士2600余人,人才总量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市本级累计落实青年人才生活补贴、安家补贴等9600余万元,有力支持了青年人才发展。

聚焦解决青年“住房难”,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构建产权型住房、租赁型公寓、商业化酒店、货币化补贴“四位一体”人才安居体系,优先解决青年群体阶段性住房问题,2023年全市发放人才购房补贴1.1亿元。

来自泰安的张磊是这项安居政策的受益者。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德州工作,一直没有自己的住房。2023年2月10日,团市委联合市住建局等6部门出台支持青年首套住房需求措施,青年在德城区、天衢新区购买首套新建商品房并办理网签、备案的,由财政和房企给予4万元补贴。张磊符合相关条件,买房省了4万元。从中心城区新建商品房网签数据来看,像张磊这样享受到购房补贴的青年有2300多人。

为让青年“业有所成”,我市推出人才“投、贷、保、券”等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创业青年人才最高享受5000万元“人才贷”支持、350万元“创业券”奖励和20万元创业保险补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人才贷”162笔、5.84亿元。

办好“关键小事”,让青年安心安康。德州在全省率先上线“德才码”数字化平台,发放“德州惠才卡”700多张,为各类青年人才协调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问题600余项,努力让更多青年人才聚在德州、扎根德州。

搭建发展平台彰显青年价值

近日,德州(乐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凌云”青年突击队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由位于齐河县的山东博森医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负责的“新型生物材料负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疾病的产业化应用项目”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青年创新项目。

为服务青年“双创”,团市委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团市委+金融机构+青年组织+青创导师团”的青年创业助飞架构,依托电商基地、电商产业园等打造青年众创空间,为创业青年提供场地、技术、政策等全方位服务。强化青年创业金融支持,去年推介办理“鲁青惠企贷”“鲁青农担贷”“乡村好青年贷”等“青”字号系列贷款3亿多元。

擦亮“双创”品牌,团市委承办“青创齐鲁”第十二届山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决赛、第十九届山东省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赛项决赛。联合人社等部门举办“德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级职业技能大赛系列竞赛,青年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为广泛联系德州籍在外青年人才,团市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国479所高校建立“青鸟驿站”,在杭州、长沙等地成立青工委7处,宣传推介德州良好“双创”环境,吸引他们回德州就业创业。2023年,团市委实施了“百名博士暑期来德实习实践计划”,吸引北大、清华等高校的160名博士研究生来我市党政机关、企业、科研院所等岗位开展实习实践,推动了校地合作、人才招引迭代升级。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我市启动“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通过组织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赋能,吸引返乡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市级“乡村好青年”、平原县杲城合作联社理事长栗超,从国外硕士毕业后回到农村自主创业,先后托管土地1.3万亩发展订单农业,开设网店20余家,2023年销售额达1.7亿元。同时,开设电商培训班10余场次,培训学员200余人,带动就业3000余人。

在德州,有1.3万名“乡村好青年”作为“新农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服务农民。2023年,我市2人获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完善城市功能 聚集青年人气

2023年,市体育公园投用,首条国际马拉松赛道建成,多项国家和省级体育赛事在德州举办,特色体育名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德州青年在“家门口”就能参加省级以上体育运动赛事。

德州坚持从青年视角出发,不断满足青年对城市高品质公共空间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需求,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青年生活品质,以完备的城市功能、优质的生活环境聚集青年人气。

市委、市政府抢抓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积极融入全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创造性实施“两河牵手”工程,畅通了水脉、传承了文脉、带动了人脉,让德州焕发出勃勃生机。各类网红打卡地、品牌餐饮、潮牌购物等吃喝玩乐购业态,满足了德州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

建成德州人才之家,为青年人才联谊交流提供有力空间支持,举办各类青年理论宣讲、青年联谊、项目路演、技能培训、就业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80余场次。

打造城市“15分钟阅读文化圈”,积极推进城市书房建设,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满足青年阅读需求。

团市委、市商务局开展青春齐鲁嗨“GO”季活动,推出消费“大礼包”,为青年搭建美好生活场景和放心消费服务。各县市区举办音乐节、啤酒节、动漫嘉年华,发展夜经济,丰富夜生活,满足了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奋进青年赋能搭台,为困难青年排忧纾难,为新兴青年筑梦添翼。今年,市政府将“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瞄准着力构建“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共荣发展格局,德州的青春大剧再次上演。一方面,德州继续厚植青年成长沃土,拓展青年发展空间,多项政策全面提升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承载力;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的积极作为,也将为城市发展凝聚起青春正能量,并不断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双向奔赴才能‘同频共振’,德州正努力让每一位有志青年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共青团德州市委书记王俊程说,“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突出品牌特色和城市特点,打造叫得响的标志性项目,推动建设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