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镇挖掘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打造运河民俗小镇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

花杠舞表演。记者刘振兴摄

□记者王志冕 通讯员张敏

“花杠舞是老城镇的艺术瑰宝,我们把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武城县老城镇南屯小学校长姜宪军感受颇深。1月11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杠舞传承人崔振江走进南屯小学,现场教授学生们学习花杠舞。

近年来,老城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探索形成“以文夯基、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文化振兴新路径。

以文夯基 激发乡村振兴内驱力

“老城镇位于冀鲁两省四县交界处的京杭大运河东畔,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镇和商贸流通重镇。”老城镇党委书记王连深说,他们依托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做好“融”的文章,让乡村风貌看得见、乡土记忆留得住。

具体工作中,老城镇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内涵,铸造以戚夯、戚烽、王金铭为代表的红色精神谱系,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故事文化宣讲等主题活动。

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发展和保护三义花杠舞、东屯架鼓、吕洼柳子戏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坚持传承和保护,开展了‘非遗+研学’、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鼓励更多年轻人当好非遗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弘扬者,夯实非遗传承根基。”老城镇三级主任科员张敏说。

以文化人 厚植乡风文明正能量

构建“15分钟精神富有服务圈”是老城镇推进以文化人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该镇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家风建设教育体系,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引导家长和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厚植文明正能量。

锚定阵地圆心。老城镇持续推动镇村7个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镇党校、镇综合文化站及43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2处、家风家教文化长廊1处,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和服务效能。

拓宽幸福半径。依托功能日益完善的文化阵地,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榜样在身边等活动,常态化讲好“老城故事”。老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静说,他们还高质量开展了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邻里艺术团展演等惠民服务和广场舞、太极拳比赛等文体活动,让百姓畅享文化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延伸文明周长。老城镇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以丧事简办、喜事新办为切入点,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武城人、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推选出全国最美家庭1个、全省最美照护人1人、好媳妇好婆婆32人,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如:全国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李祥成家庭,他和妻子均患有先天性疾病,但他们不自卑、不自弃,用互爱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激励着广大残疾人家庭。

以文兴业 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老城文化底蕴深、文化产品多,在充分做好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三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们创新‘文化+N’发展模式,让传统村落、手工技艺、古建遗存、民俗活动等蕴含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活起来。”王连深介绍。

以“文化+镇域规划”为主线,激活文旅资源。坚持“保护传承遗产与提升生态、生产、生活条件并行”的理念,按照“一区一街两馆”总体规划,完成运河民俗小镇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规划方案,重点打造仿古复建区、运河非遗文化展示一条街、戚庄抗日烈士纪念馆、王金铭烈士纪念馆(布展)“一区一街两馆”4个重点项目,丰富文旅融合内涵,实现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以“文化+特色美食”为引导,赋能多元发展。围绕打造“舌尖上的老城”目标,深挖运河特色名吃,将运河名兔、武城煊饼、陈记羊肉饼等美食纳入地方特色名吃,把特色美食、优势农产品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