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暨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侧记

    产业强 文化兴 乡风淳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暨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侧记


黄河文化博物馆群

□本报记者 王贺

11月14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暨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在我市齐河县召开。与会人员深入齐河县多地,对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观摩。

当天上午,与会人员首先来到位于黄河边的文化广场,舞龙、合唱、太极拳……当地群众正在这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广场不远处,“如此生活”“如此文明”“如此齐河”等美德健康生活幸福长廊将美德宣传融入景观建设,令人印象深刻。

近几年,齐河县发挥毗邻黄河的区位优势,以黄河国际生态城省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沿黄乡镇为重点,依托63.4公里黄河岸线,创新打造了集黄河生态体验、黄河文化体验、红色文化体验、乡村振兴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沿黄河文明实践展示带。同时,整合沿黄河岸线“红心一号”广场等资源,打造“黄河渡”“黄河谣”“黄河吟”“黄河颂”系列文化广场,建成美德健康生活幸福长廊等景观,并设置“黄河之声”开讲吧、文明驿站等设施,通过开展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倡导美德健康新生活。

离开文化广场,与会人员来到望岱社区。此时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在播放文明实践宣传片,办事大厅内各项便民服务规范高效,群众用美德信用积分兑换生活物资。社区幸福食堂每年都为社区80岁以上老人举办“生日会”,社区育苗课堂常态化开展看护、陪读等志愿服务……一项项创新举措,让大家处处感受到文明乡村的新风尚。

望岱社区的宣传文化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社区“文化先行官”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望岱社区作为齐河县“文化先行官”制度的示范点,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聘请专业人员等创新举措,逐步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激活阵地、群众受益”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如今在“文化先行官”带领下,望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设有理论宣讲室、美德信用超市、乡村振兴展厅、“俺村真有戏”影院等10多个功能室,还设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32支,今年以来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场次。

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本次大会上,大家参观了齐河县与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合作打造的文旅项目——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走进小镇,这里正在举办冬季黄河大集,82个展位集聚了全县15个镇街的山东手造、齐河村礼、非遗产品,街边上演的绣球灯舞,动作刚健威武,极富地方特色。

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项目共包括美食文旅、颐养社区和东方田园三大板块,现已建成以中华特色小吃为载体的美食街区及花田、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等配套设施。同时,该项目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美德信用建设示范街区,其中不仅设有志愿服务站、美德信用积分兑换超市、山东手造体验展示中心等场所,还常态化组织开展四季黄河大集、非遗手造体验、小戏小剧展演等活动。

离开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大家来到齐河黄河文化博物馆群。该博物馆群总投资120亿元,不仅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更首批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圆明园学会专家团队规划设计,集自然博物馆与古典园林景区风格于一体,一比一复原曹魏凌云台、唐代麟德殿等20余座黄河流域标志性古建筑,并内设21个主题博物馆,收藏黄河流域大量珍贵历史遗存,储备各类藏品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6件。

置身于博物馆群,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点雨楼台与雅致秀丽的廊桥水榭相映成趣,一个个主题博物馆中,翡翠玉石、沉香木雕、树化玉等各色展品琳琅满目。

一路走一路看,与会人员对我市在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上所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本次活动展示的部分工作、项目,仅是全市相关工作、项目的局部和缩影。当前,更多务实举措带来的改革发展变化,正在全市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开花结果。伴随“两河牵手”工程扎实推进,“两河”连通廊道、重大旅游基础设施等十大项目陆续启动,我市逐步实现黄河和大运河在水利、交通、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全面连通。活动中,望岱社区展示的“文化先行官”机制,目前已在全市逐步推开,各级现已培训乡村文艺骨干1.2万人。齐河黄河文化博物馆群明年即可全部建成投用。在我市中心城区,还有投资25亿元的运河博物馆群项目正加紧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在广大农村,我市先后实施了2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坚持“一村一项目、一片区一特色”,创演小戏小剧,开展“村BA”“村排”等文化体育活动,打造“运动365”全民健身品牌,努力做到村村有好戏、村村有赛事、人人都参与。

如今的德州,文化事业繁荣,文旅产业兴旺,正在弘扬黄河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