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莫过生命跳动的曲线


①120医护到德城区新华街道卫生院接运患者


②苏春花(左三)带领团队为危重症患者进行股静脉置管,血液灌流



③医生带患者做CT


④抢救室接诊重症患者


⑤分诊护士为患者填写基础信息


□文\图本报记者 芦瑞瑞 刘振兴 孙耕 本报通讯员 王晓亮 高洁

呼吸心跳骤停,双侧瞳孔散大,额头鲜血凝固……

7月3日19时15分,一位30岁女性因车祸被送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复苏区的空气瞬间凝结。

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5名医护“包围式抢救”,争分夺秒,拼尽全力。

20多分钟后,她奇迹般恢复了心跳。可是,如同昙花一现,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最终变成绝望的直线。

第一次目睹生命在眼前消逝,记者大脑一片空白,双手麻木,两脚像被钉在地上,动弹不得。

透过复苏区的那道门,记者看到死者父亲扑通跪倒在地,一言不发;匆忙赶来的丈夫,难以接受已和妻子天人永隔,他冲进复苏区,不停呼喊妻子的名字;5岁的女儿、3岁的儿子安静地站在一旁,望着姥爷和父亲,一脸懵懂……

7月3日至13日,记者多次深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体验采访,急诊科24小时灯火通明,医护人员时刻准备,竭力守护患者生命。星光,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穿越生与死之间的那道门,见证着爱、希望与奇迹。


120急救的速度与激情

7月7日19时50分,晚霞散去,大风骤起。记者跟随120救护车,体验了一场“生死时速”。

患者50多岁,有肺心病,在家出现喘憋症状。虽家住陵城区义渡口镇,但执意要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120救护车去接。患者刚上车,突然憋得喘不上气来,脸色发紫,危在旦夕。

和家属沟通后,随车护士刘帅和医生王洪常决定插管、上呼吸机抢救。迅速做好准备工作后,刘帅拿着输液针,王洪常拿起插管设备。那一刻,车内窒息般安静。就在车剧烈颠簸后的平稳一瞬,针和气管同时插上。

推上镇定药,通上呼吸机,患者明显好转。但路途遥远,镇定药不够用,怎么办?刘帅与家属沟通:“咱先不说治病,当务之急必须保命,去最近的陵城区人民医院是最明智的选择!”他眼神真挚、语气中肯。征得同意后,第一时间联系陵城区人民医院做好抢救准备。

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车在狂飙,急促的警笛在“尖叫”。近10公里的路程,5分钟火速赶到,把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待一切稳定后,司机说:“咱这车开得怎么样?”“太牛了!”“神速,中国好司机!”大家说完,开怀一笑。

回医院的路上,刘帅告诉记者,和“阎王爷”掰手腕,不是每次都能赢。溺水身亡的孩子、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轻人、重度外伤患者……抢救无效时,所有医护人员都会有一种无力感。

刘帅的解压方式挺特别。在“白夜下休”(白班、夜班、下夜班、休班)4班倒,加班不断的情况下,只要有社区、校园公益培训,他都争着去,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他说:“很多患者突发重症时,如果身边人第一时间有效施救,他们就不会离开。”

有一天晚上,接到120电话,一个孩子吃东西噎住了,情况危急。刘帅在车上拨通电话,患者家属情绪激动,一直催促快点来。“你别着急,保持冷静,照我说的做!”刘帅在电话里指导家属一步步进行海姆立克急救,还没到目的地,患者自救成功。还有一次,到达现场时,他看到一位普通市民正在为车祸外伤患者做心肺复苏,正因如此,送入医院后,患者挽回了生命。

只要有一丝希望,刘帅和所有120急救医护都会全力以赴。每分钟按压100至120次,每次深度5至6厘米,轮流做心肺复苏一小时以上再普通不过;没有电梯,爬五六层楼梯,用担架搬运患者时常发生;上了一个大夜班,第二天护送危重患者长途转院,是工作日常。

在120出车过程中,有些状况出乎记者意料:有人拼命求生,有人却一心离开这个世界,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喝农药、吃安眠药、割腕自杀;每晚都有醉酒患者,从120救护车到抢救室,到处撒酒疯闹事,甚至对医护人员动手打骂;有人把120救护车当成路边“招手停”,感冒发烧、脖子落枕,甚至闲来无事打着玩。

院前急救是急诊中最贴近患者的环节,医护人员看尽世间百态。尤其是深夜,各种轻重缓急、跌宕起伏的状况,让人恍惚。在这个涌动着各种情感的空间里,120医护人员每天感悟着别人的生死,修炼着自己的内心。


抢救室“战力”拉满

急诊中毒与职业病专科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的特色专科,在全市首屈一指,在全省走在前列。

急诊科执行主任苏春花是这方面的专家,在抢救中毒危重症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血液灌流方面是一把好手。

7月11日20时30分,一位40岁的中毒患者被送进抢救室复苏区,命悬一线,需要股静脉置管,快速打通“生命通道”,进行血液灌流。

苏春花亲自“操刀”,她采用短轴超声影像,这对置管成功至关重要。通过超声,可以看见一个“米奇头”图案的影像:左边一个大圆圈,右边上下并排着两个小圆圈,小圆圈和大圆圈连在一起。大圆圈代表静脉,小圆圈代表动脉。医生要做的是把导管置入静脉,但动脉和静脉连在一起,如果不小心碰到动脉,后果不堪设想。

苏春花眼睛一直盯着超声影像,指挥进针位置。只见一根针穿透皮肤和皮下组织,精准直插股静脉中,完美避开动脉。约20厘米长的导丝顺着针一点点穿进血管,扩皮后,再顺着导丝把钢笔一样粗的导管插入股静脉,血液回流的瞬间,导丝抽离体外。连上血液灌流机,患者转危为安。

看过太多没被抢救过来的患者,再次站在复苏区,记者仿佛和她一起站在悬崖边,看她终于脱险,激动得红了眼眶。

在急诊,时间就是生命。心跳是无数个0前面的数字1。所谓“黄金4分钟”,是指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脑死亡,成为植物人。

黄金抢救期内,如何让时间和生命画等号?除了技艺精湛,还得胆识过人。

这边抢救刚完成,复苏区又来了一位患者。丈夫出轨,女方一激动喝了75毫升百草枯。百草枯又名“一扫光”,仅需 5至15毫升,相当于抿一小口就能致命。患者命悬一线,容不得半点犹豫,苏春花一次性用了1000毫克激素,连续用了5天。这波超说明书的操作,硬是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今年上半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急诊科共抢救中毒患者338人。其中,酒精中毒186人、农药中毒56人、一氧化碳中毒52人、镇静催眠药中毒28人、抗精神类药物中毒16人。

“生命只有一次,有时候医生也无能为力。珍爱生命,学会管理情绪,冲动时一定要三思。少发生一起药物中毒事件,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苏春花从复苏区出来时已经接近凌晨。

在急诊科,医护人员得随时保持电量“满格”,在超高压条件下,从容镇定,超长“待机”。

7月5日23时,外科门诊依然忙碌,候诊队伍从诊室排出门外五六米远。当晚的值班医生是副主任医师张富涛,他正在清创室为一名中指受伤患者缝合。记者跟随他的脚步,从17时30分接班,到6日凌晨3时,在急诊科、清创室、诊室之间来回奔走,片刻未停,影像片子他看了一张又一张,协调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一共看了46个病号。其间,没喝过一口水。

当晚,抢救室内科组长、医师李斌思维敏捷,处事果决,说话“二倍速”。在这间“生命中转站”里,他带领团队快速准确诊疗:该抢救的,抓住“黄金时间”施救;涉及多部位病痛需要会诊的,联系专科大夫会诊;需要留观、转送病房或EICU的,做好无缝交接;病情较轻的,安排到急诊诊室治疗;需要输液的,分配到输液室。

一晚上,急诊科2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急诊团队接诊了223名患者。其中,28名危急重症患者。


医患同一“战壕”作战

7月13日11时,食堂工作人员准时推着餐车,给急诊科送来28份盒饭。当天的午餐:一荤三素、一个鸡蛋、一碗绿豆汤。

复苏区应急通道对面的医护值班室是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午餐集散地。记者走进去发现,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逼仄、阴暗,两张上下铺供值班医生临时休息。床铺中间摆着一张桌子,另一张桌子在房间左侧,夹在储物柜中间。一台微波炉架在两张凳子上。

医护人员陆陆续续进来,扒拉个地方,一刻钟左右结束“战斗”。

接到救急电话,李斌放下手里刚吃了一半的馒头,赶回抢救室,记者紧随其后。

患者51岁,脑梗,需要赶快做介入手术。患者老伴犹豫不决,坚称自己邻居之前没做手术就好了。患者有个儿子,在外地工作,正往回赶,李斌随即跟他电话沟通。

他单刀直入,给出治疗方案:保守一点,做溶栓;彻底一点,放支架做手术。溶栓复发可能性高,到时候免不了做手术,而且可能比现在更严重。从治疗费用上讲,保守治疗一来一回也比直接手术高。权衡利弊,手术是最好的选择。

交流过程中,李斌反复强调患者病情,明确提出治疗方案、愈后效果、副作用,几乎每句话后面都跟着“听明白了吗?”“你觉得呢?”患者家属当即决定手术。先治疗,后缴费,病情危急,李斌让患者走了“绿色通道”。“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给患者及家属传达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医生和家属一样希望患者活下去。”李斌说。

13时35分,接到市120调度中心报警单,德城某小区一位老人摔伤。医生姜小伟和护士刘凯歌冲出急诊楼,奔向救护车,司机发动引擎。记者掐表计时,从接完电话到出车,用时47秒。

在车上,姜小伟电话联系家属核实情况,考虑患者并非单纯摔伤,呼吸心跳骤停的可能性更大。

赶到现场,发现老人躺在卫生间,经过查体,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显示无心跳,判定老人已经离世很长一段时间。他详细解释抢救可能对老人身体造成的伤害,家属放弃抢救,希望老人安详离去。因为现场只有老人女儿一人,姜小伟和刘凯歌帮忙为老人整理衣物,并把他抬到卧室床上,直到另外两位家属赶到才离开。

“医生要有同情心,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最大的精神抚慰,帮他们度过人生至暗时刻,这也是一种治愈。”姜小伟说。

22时,清创室一名醉酒患者肩部有一条4厘米长的口子,皮开肉绽。他却一直跟同伴吵嚷着不疼,不需要缝合。折腾半天同意缝合后,签知情同意书时临时反悔,在手术台上躺下又起来。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张富涛选择“冷处理”,按程序操作,让他们到门外商量好,再选择治疗方案。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急诊科设有儿科、内科、外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口腔科6个专科门诊,医护人员共计135人。

每天45人在岗,每天接诊400多名患者,这挑战着急诊人体能和精神的极限,非置身其中难以想象。

脱下工作服,他们也是普通人。

只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逼自己活成了“超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