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普法教育 建设文明校园

□张岩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近年来,青少年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既有助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有利于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丰富形式,注重法治宣传的“效”。当下,法治进校园、“法治教育第一课”在各地开展并非新鲜事,各地也结合实际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坚持以培养法律意识和养成守法习惯为重点,通过开展法治手抄报等活动,大力普及防治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但在不少地方,这样的活动流于形式,最后难以取得普法宣传的实效。究其原因,是一些进校园活动多以讲座、报告、宣传标语的形式呈现,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未成年人。法治进校园,不是教师或校外法律工作者的“独角戏”,需要大家的共同配合,深入研究一批学生看得懂、听得懂的法治教育模式,把法治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法治的光芒照进孩子们的心田。

加强实践,提升法治运用的“能”。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9起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目的之一是让青少年明白违反法律的严重性,让他们懂得要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远离违法犯罪,遇到危险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未成年人不仅要知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除了专门的法治教育,教师还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穿插法治教育。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参观法治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持之以恒,夯实法治教育的“久”。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绝不是办几次展览、开几次讲座就能让法治思维根植学生内心的,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需要久久为功。一方面,要常态化开展法治校园、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以青年节、儿童节、国家宪法日等节日为契机,开展法治进校园、专题讲座等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另一方面,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成都青白江区人民检察院通过上线运行未成年人检察信息化系统,推出一批未成年人检察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现以“数字赋能”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质效。

(作者系德州东城小学教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