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三个“十亿元镇”成长记

做活“特”字文章,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乐陵三个“十亿元镇”成长记

▲枣农在收获红枣

▼希森集团科研人员察看马铃薯苗长势

◀工人在晾晒辣椒

□本报记者胥爱珍本报通讯员贾鹏郝坤张梓琪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中,乐陵市黄夹镇、杨安镇、朱集镇荣获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德州市仅有这3个乡镇上榜。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3个“十亿元镇”是如何发端和成长的?又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带着疑问,记者深入3个乡镇调研,探寻当地党委政府立足本土资源,持之以恒发展产业的生动实践,解码特色产业发展的背后秘诀。

近年来,乐陵市围绕金丝小枣、调味品、马铃薯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工作,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高效特色农业之路。

成长“密码”——党委政府的支持推动,让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乐陵市来说,丰富独特的资源禀赋就是特色农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

金丝小枣是乐陵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特色资源,其栽培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乐陵小枣得到了新的发展。1995年,乐陵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实施红枣工程,建设百万亩枣林,建成全国最大的小枣商品生产基地”的富民的战略,乐陵金丝小枣树的种植数量和小枣产量迅速增长,1998年,乐陵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名优稀特经济林(金丝小枣)基地示范县。2009年,乐陵的枣树种植面积、枣果产量均居全国产枣县之首。

种植规模的壮大,为乐陵小枣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12年起,乐陵将小枣文化节转型为红枣暨果品产业博览会,叫响了乐陵“枣博会”的影响力,带动了枣农增收。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国红枣产业市场不断变化。2015年,乐陵市委、市政府把枣产业振兴再次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生产方式的改进、新技术的运用,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为金丝小枣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充分挖掘已有资源,做好做活特字文章,是产业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乐陵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强说,基于此,朱集镇“乐陵金丝小枣”的金字招牌不断刷新,目前,全镇金丝小枣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2020年,朱集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867元。

这一路径,在杨安镇的调味品产业发展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已有千年历史的杨安镇,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开始经营调味品,从小作坊、货郎担发展起来,相关企业超过200家,全镇5万余人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从事相关行业。

尽管杨安镇当地并不产调味品原料,但杨安镇人凭着精明的头脑和勤快的手脚,将各地的调味原料汇聚于此,经加工后再卖向各地,逐渐成为全国大的香辛料深加工基地和调味品集散地,杨安镇也因此获得了“中国调味品第一镇”的美誉。

随着新一轮产业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乐陵市和杨安镇不断加强统一规划,一方面引导企业寻求差异化之路,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抱团发展。为此,杨安镇申请了“味都杨安”区域公用品牌,与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调味品食品研发,为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活力。

“农业发展需要高投入、长周期,党委政府持之以恒的支持和推动,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黄夹镇党委书记徐磊说,黄夹镇的主导产业——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就受益于此。

位于黄夹镇的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20年坚持发展马铃薯育种产业,虽然当地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20年间,都始终如一持续接力扶持希森集团发展。乐陵市专门建立对口帮扶集团的长效机制,成立工作专班,乐陵市主要负责同志经常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土地、资金、人才等问题。目前,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已建成马铃薯脱毒苗组培中心7.5万平方米,微型薯原原种生产能力8亿粒,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种植“希森”系列良种面积3150万亩,遍布全国28个省份和地区,直接带动160多万农民致富。

转型升级——一二三产融合,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合作

“目前,园区内只剩余1个待租车间,签订进驻园区的企业已有4家装修完成,正准备试生产。”1月20日,杨安镇调味品科技共享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尹学辉介绍。

2019年始建的调味品科技共享产业园,是杨安镇围绕“壮大调味品产业集群”目标,抢占调味品行业科研技术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与共享产业园同时施工的还有杨安镇农产品仓储冷链、百味佳社区等17个项目。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杨安镇调味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对杨安镇来说,调味品产业转型升级的质量不仅事关产业发展的未来,也决定了全镇乡村产业振兴的成色。

“杨安镇的调味品产业链条,二产突出,一产薄弱,秉着扬长补短的原则,我们一方面推动二产做大做强,一方面推动一产破题。”杨安镇党委书记孟宪军说。

杨安镇立足实际,创新探索,确立了“二产带一产、二产促三产,以调味品三产融合带动四美乡村建设”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调味品种植基地,在王屯村成立乐陵市溢香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00亩,配套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以“宝力模式”促成合作社、企业、宝力股份三方合作,并与德州学院签订战略协议,提供技术支持。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推动碧霞湖辣椒和洋葱片区规模化种植。

不仅如此,杨安镇还引进知名企业,延伸调味品产业链条,通过与中国调味品协会战略合作,推进品牌建设,成立两岸调味品行业产业联盟,推进两岸调味品及饮食文化交流。

同样作为传统产业的红枣产业,近年来也在多方寻求产业升级和突破。从2015年开始,乐陵市在金丝小枣的品种改良、产业规划等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并通过与公司合作,引进建设了智慧大棚,从根本上解决了金丝小枣生长期受阴雨天气影响,容易裂果烂果、未熟先落等问题,提升了红枣的产量和品质。以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在朱集镇建设了总面积110亩的国家级枣树良种基地,栽培品种已到370余个。

研发金丝小枣品种的同时,红枣深加工产品也不断丰富。成立于2010年8月的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阿胶枣、免洗红枣、红枣礼盒、浓缩枣汁等系列产品,年可加工红枣1万公斤,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城市,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德润公司还和朱集镇的红枣种植联合社合作,收购本地红枣,解决了枣农的后顾之忧,节约了企业成本。乐陵市还与中国邮政集团山东省分公司合作,计划上线红枣产业邮政电商平台,发行“乐陵金丝小枣”特种邮票;朱集镇与乐陵市邮政局合作售卖枣产品,推进了红枣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一二三产业融合。

黄夹镇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马铃薯、肉牛、肉鸡资源优势,推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初步形成独具黄夹特色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借助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势,深入挖掘马铃薯文化元素,形成以梁锥希森新村、许家希森新村等为中心,开发当地冀鲁边红色文化、儒家文化、特色民宿等旅游资源,建成了集红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景区。

布局未来——科技助力提品质,打响品牌大到强,锚定目标坚实前行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朱集镇、杨安镇、黄夹镇已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站在了年产值十亿多元的台阶上,未来该如何布局和发展?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思考的问题。

在朱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彦霞看来,乐陵金丝小枣产业的壮大,必须把提升红枣品质放在首位,走规模化种植之路,并且要拓宽思路,向品牌要效益。

“朱集镇金丝小枣核心保护区共10万亩,目前镇合作联社统一管理的共1.5万亩,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杨彦霞介绍,为此,朱集镇计划通过抓村级合作社,落实落细规模种植措施,统一购买农资、统一专人管理、推广技术。目前,朱集镇已经与华电集团达成合作,建设3500亩林光互补大棚,从根源上改变种植模式,提升产品品质。

在品牌提升上,朱集镇也已勾画“蓝图”并实施落地。在现有百枣园的基础上,规划了百果园、百草园,以乡村旅游赋能红枣产业;引进的山东铸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不仅通过网红主播直播卖枣产品,还积极开展电商培训,培养本土电商人才。

如果说朱集镇大力推动的“红枣+”产业模式,为乐陵金丝小枣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那么,杨安镇聚焦主业,深入推动调味品产业由大到强的路径,则离不开“引进来”项目的助力和科技的支撑。

按照乐陵市“9+4”专业招商工作要求,杨安镇正深入与国际国内知名调味品企业的洽谈对接,依托调味品龙头企业的入驻,加快形成规模大、种类全、档次高的调味品产业集群。

在乐陵市调味品产业园,小镇会客厅、调味品创新创业基地、共享车间、电商物流园等基础设施板块,正加快建设,形成“科研平台+示范基地+科技企业+电子商务”完整的调味品产业链。

与此同时,二产带一产的步伐并未停止,利用调味品加工产业优势,杨安镇计划流转土地1万亩,打造四大调味品产业种植基地,统一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规划修整田间生产路、完善耕地内排涝设施、开发废弃坑塘蓄水功能,为调味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而在徐磊看来,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激活新动能,为此,黄夹镇提出重点培育“142”的现代产业体系。即1个基础产业、4个主导产业、2个衍生产业。1个基础产业是粮食生产;4个主导产业是马铃薯良种繁育、畜牧养殖、蔬菜种植、建材制造;2个衍生产业是休闲旅游和商贸物流。通过建设经济苗木示范区,打造速生杨种植基地、彩色苗木培育基地、园林绿化苗木基地、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经济苗木和林下经济,带动农业发展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黄夹镇还针对农业人才匮乏、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等问题,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带技术和项目到示范区创业指导,并加强对返乡大中专学生、返乡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人才。借助乐陵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推进委员会,协调乐陵市农业农村、林业、发改、商务、旅游等部门,开展专题座谈、调研,全方位研究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联合提供相关业务培训和支持,总结发展势头好的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和方法,攻关破解其他企业的难题。

“特色产业由无到有易,由大到强难,三个十亿元乡镇必须积极破解目前的瓶颈问题,补齐产业短板,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向上翘的两端攀升。”周强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