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建军:让物证“开口说话”

几根毛发锁定真凶,几滴血迹拨开迷雾。深耕警营22年,参与检验案件6000余起——仲建军:让物证“开口说话”

仲建军在实验室内侦查物证


  

□本报记者董建新本报通讯员李杰
  5月10日,初见市公安局物证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医师仲建军,他正全神贯注盯着化验仪器,不时记录着什么。
  身穿一身白大褂、说话不紧不慢,乍一看,仲建军像一个化学老师,很难与“DNA专家”“法医”等头衔联系到一起。
  今年3月,仲建军荣获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个人,是全省公安机关唯一获此表彰的先进个人。作为全市法医物证检验技术带头人,仲建军22年深耕警营,牵头组建壮大德州DNA实验室、毒化实验室,用高科技DNA技术,让案发现场物证“开口说话”,为刑事侦查提供关键证据。
  时间倒回1999年。此时,DNA实验室技术在德州尚属空白,同年,仲建军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法医。考虑到仲建军是学化学的,组建DNA实验室的重担责无旁贷落在了年仅24岁的仲建军身上。
  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学习,仲建军靠查阅书籍,研究各地DNA实验室建设的相关资料案例,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2000年,在仲建军的努力下,市公安局建成首个DNA实验室,当年就利用DNA技术参与破案近百起。由于人手短缺,实验室一度只有仲建军一人,但他勤奋执着,默默无闻提升着实验室水平。2014年,我市DNA实验室、毒化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实验室国家认可,跨入国际水平,并于2015年再次通过了监督评审。
  作为一名法医,需要在层层迷雾中寻找证据。在仲建军办公室,记者翻开早已泛黄的案件卷宗,曲折复杂的案情,让人不由屏住呼吸。
  2014年12月,庆云县某村一条小河沟内发现一具女尸,经过现场侦查,确定发现尸体的地点并非作案现场,死者是被人杀害后抛尸,但是经过河水的浸泡,现场几乎没有留下有价值的物证。
  然而,死者身上缠着的厚厚的透明胶带引起了仲建军的注意。他不顾阵阵尸臭,小心翼翼将一百多层胶带一层一层揭开,一点一点检测,最终提取到了4处DNA信息,为案件破获提供了有力证据。
  像这样的案子,仲建军不知道办了多少。面对急难险重的特大案件侦办,仲建军始终冲锋在前,凭借娴熟的技术、丰富的资料、日益壮大的鉴定团队,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缉捕重大逃犯工作中,仲建军主动请缨,把DNA检验和数据库比对作为追逃的新手段,开创利用亲缘关系抓获命案逃犯的先例。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Y数据库,摸索建库经验、制定建库标准和规范,经过3年努力,建设完成覆盖全市的数据库,建设合格率率先达到100%。德州也成为全省唯一100%合格的地市。
  “甘为孺子牛”,是同事对仲建军的一致评价。为了工作,仲建军一年到头泡在实验室里,最长时,他曾经1个多月没有回家。曾经连续3个除夕夜,仲建军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2015年,本以为能过一个团圆的春节,但大年初二发生一起命案,他又是5天没回家。
  多年来,仲建军集命案现场勘验、毒物毒品鉴定、酒精鉴定、DNA鉴定多项工作于一身,兼检验员、评审员、专家讲师于一体,全身心投入到命案侦破和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中,参与检验案件6000余起,检测检材及样本5万余份,勘查现场800余起。近5年来,全市每年4000余份技术鉴定书,三分之二由仲建军审核签发,没有一份出现过错误,准确率达到100%。多年来,仲建军深入专业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承接主持3项公安部开放课题,获得个人发明专利2项。
  由于工作出色,仲建军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齐鲁最美警察提名奖、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谈及荣誉,仲建军显得非常淡然,“22年的刑事技术生涯,对我来说是事业更是一份追求,我愿以我的努力守护公平正义,为平安德州建设贡献力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