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父子兵 随“丰”而行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王风林摄影崔忠伟高家辉

老荆(左)、小荆对未来充满期待

仲夏时节,饱满的麦穗轻轻垂下,微风拂过,金色的麦浪向着远方翻涌。对麦客来说,这幅美景在田间绽放的时刻,便吹响了麦收的号角。

6月5日,平原县三唐乡荆庄村,一对“父子麦客”正在接力,随着父亲荆红新熟练地操作着控制台,数十亩麦田中收割的麦粒倾泻而出,经过卸粮口落入拖拉机中,儿子荆志强则驾驶着拖拉机,将麦粒送到各位雇主家里。“这是我和儿子做麦客后经历的第一个麦收期,一定要把所有工作做到最好,拿下开门红。”虽然家中的收割机有精通农机修理的儿子养护,但做事谨慎的荆红新在每次出发前仍要反复检测,预防麦秆着火的灭火器更是从未落下。

电话“订单”不断

父子俩深知小麦成熟后若不及时收割便会减产减质的道理,加上他们只在平原县内收割麦子,与雇主大多熟识,工作起来也就更加用心。他们每天只想着如何抢时间、赶进度,午休也是在田间席地而坐,并趁这个空档吃上几口饭,然后一直忙碌到夜晚。

一天的麦收工作接近尾声

20点30分,最后一块麦田收割完毕,家人也已经准备好了饭菜,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此时,劳作了一天的荆红新却未见疲态,看到家乡的麦子喜获丰收,他感觉自己又有了一股年轻人的冲劲。

夏夜的庭院,凉风习习,奔波了一天的父子俩嗓子干渴得厉害,几大杯啤酒下肚,他们聊起了家常,也畅想起了明天,乃至更遥远的未来。

劳作一天喝杯啤酒解解乏

荆志强感慨着农机升级迭代带来的便捷,与那些手持镰刀的老麦客相比,他们能轻松做到颗粒归仓。而在荆红新看来,虽然麦收的方式改变了,劳动的本质却从未改变,这些世代耕作在田间地头的人们深知,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