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镇:10个社区集体收入超3万元

房家村留兰香种植基地绿意盎然。 贾鹏摄
恭敬李村往日荒废坑塘成了养殖泥鳅的“聚宝盆”。 贾鹏摄


  传统农业乡镇如何找到突破点,在乡村振兴中突围?最近,乐陵市花园镇党委书记周强一直在思考的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传统农业镇必须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因地制宜做活土地文章,以集体的强筋壮骨推动农村美、农业旺、农民富。”4月16日,周强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花园镇以基层党建为引领,释放返乡能人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打造集体经济亮点村,带动全镇各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长远路子,取得明显成效。目前,10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3万元,9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成功转化。

返乡能人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房家村原是花园镇有名的软弱涣散村,近3年间的改变,让周围村庄的很多村民感到羡慕。他们不仅羡慕村里硬化的马路、明亮的路灯、整洁的路面,羡慕村里留兰香种植合作社让村民拿到分红、增收致富,更羡慕的还是房家村有个时时刻刻为村民着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村支书。
  房家村的村支书叫房富民,是山东福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自2000年自主创业,房富民努力打拼,到2016年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谈及回村任职的缘由,房富民感慨颇深:“最初很担心自己离家多年,对村里情况不了解难以胜任,但内心对家乡的感情、对乡亲们的感情很深,加上镇里领导的劝说,最终下定决心回家乡作贡献。 ”
  和房富民经历了同样心理历程的还有北京戎威远安保服务集团常务副董事长、大韩村党支部书记韩向勇等,他们都是花园镇的返乡能人。目前,花园镇已有8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村庄从无人管到有人干有人担,发生了明显改变。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返乡能人到村任职后,都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开展工作的抓手,配强村“两委”班子。民有理念变一人,干部有理念变全村。返乡能人发挥头脑灵活、眼界开阔、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商会、流动党员党支部等平台,将创业有成、思想先进、热心为民的能人吸纳进村班子,以“能人效应”带动村集体增收,探索出“能人治村”新模式。比如,2017年4月,房富民回村任职时村集体收入为零,在房富民的带动下,村里通过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开展留兰香和核桃间作种植,合作社运营采用投资模式和企业管理方式,打造了“1+1+X”模式,当年村集体就收入5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村民收入也逐年增加。

盘活资产资源唤醒原生动力

  “现在村里的合作社越办越大,我相信自己的投资是值得的。 ”4月16日,恭敬李村村民陈磊说。村委会主任李方勇是返乡能人,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以前没人管的荒废坑塘都成了养殖泥鳅的“聚宝盆”,村民们也当上了合作社的“股东”,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李方勇是一名外出创业人员,2018年,在北京市小胖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经理的他积极响应乐陵市和花园镇的号召,回村当选村委会主任。回村后,他不仅自掏腰包修建村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带领村“两委”班子清产核资,收回了68户村民5年所侵占的235亩集体土地,并对收回的坑塘进行整理,成立了含德厚水产养殖合作社,开展泥鳅养殖和淡水养殖。合作社实行股份制经营,共筹集资金200万元。其中93户村民入股 171万元、占85.5%,村集体入股29万元、占14.5%,村集体是大股东。
  从集体单干到全民参与,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产业振兴不再是村委会的“独角戏”,每个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今年,恭敬李村通过坑塘整理,扩大养殖面积60亩,目前第一批鱼苗已放养。
  据统计,2018年以来,通过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花园镇的12个村收回原来闲置的、荒废的甚至被侵占的集体资源,明晰了土地的集体权属,成功发包集体资源450.6亩,完善签订发包合同435份,村集体承包收益45.97万元,村内集体资产资源重新“活”起来、“动”起来。

“化零为整”让收入更稳健

  “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趋势,只有‘化零为整’才能有更大发展。 ”周强说,当前,村集体承包地多以单户小规模流转为主,流转费用最低约每亩每年150元,土地利用率低,对村集体增收是杯水车薪。因此,近年来,花园镇着力推进土地流转整合,积极引进产业化项目。
  2018年,花园镇整合小韩、小宋、王道元、故城、范桥、小李、银子王等7个村的流转土地,引进占地792亩的温氏肉猪规模化养殖小区项目,仅土地流转费就从每年每亩300元增加到1000元。项目集环保、安全、智能、节能于一体,计划总投资1亿元,主要建设育肥舍52套,配套建设环保工程及公用工程,为温氏集团提供肉猪上市。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饲养上市肉猪9.6万头,预计年销售收入2.88亿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和集体增收。
  去年起,花园镇又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村内空闲宅基地、闲置土地进行整理,目前正在与天津苗木公司洽谈合作,打包流转土地进行苗木种植,既可以美化环境,又能增加集体收益。□本报记者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贾鹏 郝坤刘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