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双招双引”宁津模式

◆东部新区双创中心、安置小区等楼群接近封顶

▲投资15.5亿元的迈宝赫60万台智能健身器材项目

□本报记者王育恒徐冬晓本报通讯员孙久生

日前,全市2019年度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结果公布,宁津县综合考核二等,其中“双招双引”考核一等。宁津缘何有这样的成绩?4月10日,记者来到该县东部新区采访:2019年初还是一片拆迁工地的新区,如今却是高标准国家一级公路纵横交错、新型住宅区高楼林立、现代化工厂错落有致。中铁十二局承建的人才公寓、安置小区、双创中心等10多个工地,包括科创金融中心、宝德龙康养项目等全部复工复产。

树立平台思维,搭建产城融合新区

“东部新区整体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仅启动区14.3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就达30.4亿元,目前合作方已完成投资逾20亿元,东部新区初具规模。 ”宁津县副县长、东部新区项目副总指挥齐强介绍。

新一届宁津县委、县政府成立之初,发展面临的第一困难,就是主城区已没有足够的土地支撑,大工业项目缺乏成长空间,千方百计引来的招商项目难以落地。为此,县委、县政府统一思想,明确思路:以平台化思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确立了“一核一极一圈”的空间发展战略格局。其中“一极”就是下大决心打造新的开发区,再造全县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原有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该县邀请上海交通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借鉴苏州工业园等地的先进理念,按照城市和产业融合的指导思想,对东部新区进行产城融合区域发展规划设计,确定采取“3+X”模式发展产业园区,即以电梯、健身器材、家具制造三大类产业为主,同时结合若干相关产业,形成“一核、一心、三廊、四片、U状生态衔接、圈层结构”的功能结构,建设集科技创新、加工制造、宜居宜业于一体的产业新城。

融资创新不举债,从无到有建新城

美好蓝图如何实现?前期基础投入的资金从哪里来?

对此,宁津县委、县政府思路明确而坚定:新区建设必须创新思维,要采取片区式开发、市场化运作,不给政府添债务,不让财政背“包袱”。在实践中他们借鉴“PPP”模式探索出一种新的合作方式:政府引进有实力的央企、社会资本及平台公司,结合土地一、二级联动开发,建立高度互信的开发、建设、运营合作关系,以实现区域内发展的资金平衡,最终达到“不增加政府债务前提下的区域健康发展”效果。

东部新区是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推进建设必须集全县之力。为此,宁津专门成立了东部新区建设指挥部,号召党员干部发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推行“3+X”两级责任清单、容缺办理、“二次催办”、干部落实“红黑榜”等制度,确保征地拆迁、基础建设、企业落地、项目达产“四同步”。 2019年各相关部门为项目办理土地、建设、环保、安评、能评、立项等手续312件次,办理用水、用电、用气等企业急需108件次,综合协调各类问题932件次,规划区内9个村、3000余户全部实现无震荡搬迁,四横三纵市政道路和管网配套结构、安置区、人才公寓、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和消防站等1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部分设施已投入使用。

优化产业生态,入驻项目总投资过百亿元

相中了宁津的特色产业和新区平台条件,大批客商慕名而来。有的负责生产水性漆以提升家具环保品质、有的打造智能生产线以解决招工难、有的负责品牌打造和销售渠道,他们主动组团联合改造升级宁津的家具产业。“招商引资必须立足原有特色产业基础,政府的职责就是搭建好平台,让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链发展,以集群成规模,以规模求效益,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革命。 ”宁津县委书记王刚说。

借助新区平台大力招商提升产业档次的同时,宁津也有了调整产业生态的空间。 4月初,县委书记王刚就带领有关部门同志赴南京、镇江等地围绕产业招商。健身器材是宁津近年新兴起的特色产业,势头迅猛但同质化竞争也十分突出。他们在选择企业进入新区时,适时引导健身器材骨干企业选择不同产品和发展方向,减少产业内价格竞争:支持宝德龙公司在新区投资10.8亿元建成年产20万套室内健身康复设备项目,大胆转向高端养老康复器械生产;帮助迈宝赫公司对接京东,共同开发家用健身器材电商平台,在新区投资15.5亿元建成60万台智能健身器材项目,生产智慧健身产品,占领高端家庭消费市场;引导大胡子公司“精耕”既有市场,投入5000多万元购置日本OTC与安川机器人,节约人工近400人、生产效率提升两倍。“通过政府引导,在东部新区各龙头企业错位发展避免内耗,促进了整个健身器材产业健康发展。 ”宁津县县长沙淑红说。截至目前,新区已迁进项目26个,总投资106亿元。

在新区平台带动下,宁津县产业生态更加健康,2019年健身器材、电梯、实木家具三大特色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0%以上,县域经济的集群特色更加明显。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