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聚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证

◆网格化是基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方法

◆社会治理重心下移需要人员、资源下沉和政策下倾

◆“社区共同体”意识是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这次严峻考验中,基层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充分发挥了其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总结分析其中的成功做法,可以得出“四点”聚力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证。疫情防控中,党建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正确宣传引导。新冠疫情发生以后,部分基层群众存在或过于懈怠,或过于恐慌焦虑的情绪,针对此,基层党组织进行正确宣传引导。在城市,基层党组织通过小区LED屏、宣传栏、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公布疫情真实情况、疫情防控知识等,有效引导群众情绪。在农村,除了标语上墙,许多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手持扩音器、大喇叭等方式进行“接地气、带‘土味’、入人心”的宣传教育,让广大村民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不出门、不串门,不信谣、不传谣。第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节,许多乡镇街道干部都没有休假,就来到村、社区一线,布置防控任务,筹措防控物资,村、社区迅速进入“战时”状态。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则在第一时间通过单独或联合组建临时党支部、党员突击队等形式,奔赴防控一线,从而把“战斗堡垒”筑在战疫第一线。第三,党组织强有力的组织带动。城市社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的组织架构和农村“乡镇党委—社区党总支—村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带动引领了村(居)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志愿者和普通群众的积极参与。

网格化是基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方法。网格化治理,就是将管辖区域按照一定标准细化分成若干责任网格以实现分条块管理、精细管理的治理方法。此次疫情防控,网格化治理的优势得以直观显现。实践中,一些地方在网格化防控中,明确了网格总指导员、总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网格长、网格员五级工作职责,要求各级网格员按照宣传员、排查员、督查员、代办员、整改员的五大员进行工作定位,乡街村社和机关部门网格员全员到岗,开展排查和防控服务管理工作。正是靠着这一严密的治理体系,从社区集镇到每个村庄、楼道都实现了防控管理全覆盖。另外,信息化是网格化治理的应有之义。在疫情防控中,信息化在网格治理中的优势也得到体现。比如,很多地区的街道社区在统计辖区居民身体健康、个人行程、有无接触史等情况时,开发了社区手机APP,居民用手机扫描小程序的二维码,自行填写设计好的数据,后台自动生产统计表格。这在当今并非尖端技术,但它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避免了接触感染,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在今后的基层治理中,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治理模式,完善优化网格化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重心下移需要人员、资源下沉和政策下倾。此次疫情防控,上级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治理资源投入到社区(村居)一线,包括干部下沉、防疫物资调拨,还有卫生、公安、交通、通讯等管理资源的下沉。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效地把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力量集中在社区(村居),从而为打赢这场防疫总体战提供了组织资源。此外,在疫情防控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火线入党等政策也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基层干部在防疫抗疫一线挺身而出、扎实工作。这种人员、资源下沉和政策下倾的“战时”治理方式恰恰能够克服平时治理中存在的诸如“基层力量不强、管理中部门分割、缺乏协作意识”等难题。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其中的机制并运用于平时。

“社区共同体”意识是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此次疫情防控,公众参与的力量得以凸显。在村居,许多普通村民自告奋勇参与村口防疫检测点值守。而且,各村群众自发捐资捐物。在城市社区,人民群众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一些“创造”。比如,“无接触式”按电梯的小妙招、宅家防疫实用攻略等。群众的自发参与主要源于一点,那就是“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增强。一直以来,居民对社区(村居)的认同感、参与度不强问题是基层治理的痛点。很多社区居民(村民)认为,村(居)委会就是承接一些政府委托的事务,和自己生活关系不大,因此对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参与意识也不强。但是,随着疫情防控任务层层落实,居民开始对社区(村居)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社区(村居)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它是个人生命安全的保障线,认识到社区(村居)干部真的是为群众服务的,是自己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是自己生产生活的守护者。这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契机。今后的基层工作应牢牢坚持以居民需要为核心,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从而进一步强化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进而形成“意识增强”和“社区良治”的良性循环。

□李荣梅(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