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何连生:冲到一线 减负稳岗扩就业

□本报记者王育恒徐冬晓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稳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及时作出决策部署,市人社局闻令而动冲到一线,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稳就业工作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线上培训人数第一、稳岗补贴发放金额增幅最大,在全省率先开展公益岗基层招聘、组建企业用工服务队、为企业职工开具复工复产出入证。日前,本报记者就做好减负、稳岗、扩就业工作采访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何连生。

送政策“大礼包”促企业减负稳生产

何连生说,疫情发生后,我市成立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及就业保障工作组,第一时间将省里提出的24条稳就业任务分解到34个部门,每项任务明确完成时间,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市人社局迅速成立专班,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办公,做到每天碰头,每日统计,每周两调度,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稳就业首先得稳企业,只有企业稳定了,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企业减负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确保现有岗位的稳定。 ”何连生介绍,首先,对生产经营困难且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目前,已发放到位三批稳岗资金3200万元,涉及企业880家,稳定岗位11.6万个。其次,针对企业应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实行免减缓政策。即免征2至6月份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三项社会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大型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减半征收,减征期限为2至4月;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企业,可申请缓缴,缓缴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据估算,仅此一项就能减轻企业负担10.5亿元,涉及企业近万家。“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我们对1月24日至2月9日开工生产防疫应急物资的企业,按照春节假期期间实际上岗人数及开工生产天数,给予企业每人每天200元的一次性用工补贴,目前已为11家企业发放用工补贴238.35万元。 ”何连生说。

此外,对在疫情期间为承租的中小企业减免租金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给予3个月的运营补贴,省、市、县级补贴标准分别为减免租金总额的30%、50%、50%,最高分别不超过50万元、30万元、25万元,扶持创业基地,带动就业增长。

点对点包车服务解决企业用工难

何连生介绍,对于部分企业员工因疫情无法到岗,我市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解决。从2月10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点对点”定制化运输服务,不让企业因用工问题耽误生产。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一站式”包车服务,专车接企业员工返岗,安排人员全程服务,做好体温测量、消毒、登记等工作,实现务工人员“出门上车,下车进厂”。2月27日至28日,市人社局两次派出员工返岗专车,分赴河北省吴桥县、景县,帮助格瑞德集团、德州市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和德州康纳斯体育器材有限公司接回51名返岗员工。目前,全市已为151家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组织包车373次,接回员工4719人。“我们创新思路方法,为返岗职工开辟绿色通道,2月13日研究印制了《复工复产企业职工(劳动者)出入证》,将职工出入村、社区、小区证明和上岗证明合二为一,简化防疫管理,方便职工出入住所和工厂。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复工复产企业职工出入证64575张。 ”何连生说,我市还主动与衡水等我市毗邻地市,达成双方务工人员健康证明互认,为务工人员往来畅通了渠道。

线上线下并行让更多劳动者精准就业

何连生说,我市因疫情防控停办了各类线下招聘会,但为满足各类人才的求职需求,我市在山东公共招聘网、智联招聘网、58同城等平台,开设2020(春风行动)网络招聘服务活动专区,集中发布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信息。“2月13日至23日,我们组织举办了德州市首届大型网络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德州市云人才市场’小程序二维码,即可入场参加招聘求职,实现一对一视频面试。 ”何连生介绍,他们还组织各县市区利用公众号、新闻媒体发布紧急复工企业急需岗位,举办网上百企校园行、网络技能培训、线上春风行动等活动,实现企业与劳动者有效对接,共有2909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50309个,16923人达成就业意向。

何连生介绍,在做好线上工作的同时,他们通过组建三支队伍,进企业问需求,进村入户摸清求职信息,减轻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全市成立85个企业用工服务队,走访企业4000多家,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复工情况、招聘计划等;在乡镇、社区、村居开发基层招聘公益岗,成立基层招聘服务队伍,摸清求职信息,协助做好求职招聘;在企业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员队伍,建立起人社部门和企业的沟通联系渠道。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率先在全省推出基层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实现了复产用工和就业扶贫双赢。目前,全市招聘公益岗840个,他们已联系推荐就业岗位3000个。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