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公安干警不舍昼夜,筑牢防疫钢铁长城,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

他们有破案能手、有文艺骨干、还有从事多年公安工作的老民警,来自一个单位却不是一个科队,他们身负重任,用生命守护生命、用无畏对抗疫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宁津公安。



今年48岁的老民警郑洪升,疫情面前没有怨言,毫不退缩,冲在防控最前沿,和年轻民警一样连夜值班。最近,郑洪升手上总是戴着棉手套,有人问:“老郑,你这是升级版的防疫手套啊!”郑洪升也不搭话,摘下手套后大家才看到,在执勤中他的手背多处被冻裂。

1月28日,大年初四,民警李向强从监管看护岗位返回家中,他已在外奋战七天七夜。看着躺在床上、已发高烧5天的2岁女儿,李向强喉咙哽咽。他吻了吻女儿的额头,把孩子轻轻抱起来,交给了同样在重感冒中的妻子,眼含泪水,直奔疫情防控一线。今年春节没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在外执勤一直以吃泡面度日,他说:“等战胜了疫情再改善伙食,以后天天都是过年!”



民警高炳水在高速收费站参加疫情防控执勤工作,由于熬夜,血压一直升高,导致头晕恶心,口服药物坚持工作。随后,高炳水被调往张大庄大尹村执行隔离任务,吃住在执勤点,没时间照顾家中年迈多病的父母,更没时间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由于喝水不及时,引起中耳炎,依然坚守岗位,没有提出任何要求,服从命令,不惧险情,工作在战“疫”最前沿。



民警张帆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着这些天的工作行程——将刑满释放人员送济东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侦破一起酒店盗窃案和一起敲诈勒索案,大年三十值班,第一时间加入抗疫执勤组……土生土长的宁津小伙子在岗位上践行着自己当初的入警誓言。 张帆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和耳膜凹陷,平时烟酒茶不沾,甚至饮料都不敢喝。他和战友已在防疫一线奋斗了十余个昼夜,疾病在执勤期间进一步加重,但他每次都是吃完药后继续战斗。张帆虽不是党员,但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和无数党员先锋队员们共同冲在抗击疫情战争的第一线。

起初,民警李建在滨德高速宁津收费站疫情防控站点执勤,随后又被派往疫情较为严重的张大庄镇大尹村执勤站点执行任务。大尹村站点距离李建的老家仅仅一公里的距离,但李建却一次也没有回家,他向父母隐瞒了在大尹村执勤的情况。一次偶然机会李建的母亲得知儿子就在距离自己不足1000米的地方执勤,想去看一看儿子。但李建拒绝了母亲的请求,只是对母亲说:“不要来执勤点,最近很忙,我没办法回去看你们,你们也不能出门,等疫情过去,我就回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埋头苦干。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默默无闻、尽职尽责,执勤近十天了,这1000米虽距离很短,但又那么远……



已经两年多没回新疆老家的民警冯霖基,春节前刚带着两个孩子跟父母团圆, 疫情暴发后,他却在老家坐立不安,看着同事们奔赴前线 ,他心急如焚、归心似箭,想与战友并肩作战,可新疆的政策与内地不同,需要很多流程才能回山东。与所在社区一番协商后,社区才允许原单位开介绍信,又经过多位领导签字,经过几天的折腾,终于带着妻儿匆匆赶回宁津。2月1日下午回到工作单位,冯霖基晚上便投入到一线的工作岗位,来到张大庄镇大尹村执勤。回到宁津,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家隔离,小的才11个月大,妻子不但没有一句怨言,还给丈夫发微信助力:“别担心家里,有我在就一切安好,再多的苦我都能吃!只盼战胜疫情,春暖花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李向强

编辑|石少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