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炊烟去哪儿了

杨嘉晖

周末,可以卸掉劳累的枷锁,放下沉重的包袱,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愉悦了。于是,就拽着老公一起,去郊外转转。

走在看上去有些苍凉的麦田里,看着静静地躺在冬的怀抱中熟睡的麦苗,恬静得让人心疼。随着一点略显暖意的风的吹来,轻抚着沉睡的麦浪,我闭上眼,仿佛听到了大地的呼唤,嗅到了丰收的喜悦。抬眼远望,远处的村庄已不见了童时低矮小房,而是焕然一新的砖瓦房和高楼洋房,高高地耸立在房顶上的烟囱不见了,那袅袅炊烟也不知去了哪儿。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天是要三次上学的。早晨天不亮就要上学,上完两节课放学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家里的烟囱上冒着烟,给人一种亲切感,就像是看到了妈妈的身影,夹杂着“地瓜粥”的香甜味道。

最让人着迷的还是黄昏的炊烟。下午放学回家,不像现在的孩子们,还要上辅导班。一放学,孩子们都会拿一块玉米饼子,背起家里的粪筐头子,去拔草,等到夕阳快落山时,满满的一筐草也就扛在了孩子们肩上,身子一走一晃,而那筐里的草却像婀娜多姿的少女身姿,柔软地伴着孩子们的脚步前后、左右地扭动着。这时家里的烟囱上又冒着袅袅炊烟,这是黄昏的炊烟,与薄暮相映,具有诗情画意一般,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间烟火”吧,总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当夕阳映红了村庄,炊烟缓缓蠕动,结束了一天辛劳的农民,扛着锄头,远远地看到了自家院落正冒着袅袅炊烟时,谁会不感到由衷地幸福呢?

然而,那时谁又能够想到现在,不光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算是在天涯海角也能用手机进行视频,亲近得就如面对面?现在科技发达,距离已不是问题。网上有句话说:钱能解决的事都不叫事。不用农民出钱就能解决的那才是事,并且是惠民的大事。

祖国的强盛,科技的发达,让现在的农民成为一种职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而是全程的机械化。农民种地不但不用交皇粮国税,国家还给农民发放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械化耕作,国家也给农民发放农机补贴。每村都有了保洁员,每天都按时打扫,保持着街道清洁干净,每个村里都放置了垃圾筒,老百姓都调侃:我们农村里变化最大的是垃圾筒满了。没有了堆积的柴草,更没有动物粪便。房前屋后,街道两旁种满了绿化植物,还开了各种的鲜花,微风吹来,清香沁人心脾。环境优美了,空气清新了。秸秆还田了,农民没有了袅袅炊烟的原料,政府又免费为农户铺设了天燃气,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不用围着灶台,烟熏火燎做饭了,房顶上烟囱也光荣地下岗了。

袅袅炊烟,曾是乡村屋顶朴实的风景,曾是诗人的一首首绝美佳篇,曾是画家笔下不可抹灭的线条,曾是我们这一代人美好的回忆,现在已经彻底消失,成了我们为后人讲故事的美妙话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