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在饺子里的期待和幸福

王红梅

先生的老家不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以往,每次回婆婆家,如果是中午到,进门的第一顿饭,肯定是饺子;如果是下午两三点进门,即便我们吃过午饭,公公婆婆是一定也要给我们加一顿“下午餐”的。

开始的时候我不理解,因为我们家乡的俗语是“起身饺子落身面”:刚刚进门的人,吃上一碗热汤面,一身倦乏,随着热汤而消融。而我到婆婆家的第一顿,必定是饺子。

二十几年前的冬月,刚结婚那会儿,婆婆家没有安装电话,邻居家先富起来了,安装了一部座机,每次回家,先生要通过邻居提前报告回家时间,这样家里就会游刃有余地做准备工作。等到我们动身的那一天,婆婆将晒好的被褥提前铺好,下面衬上电褥子,提前打开热着。等我们近村时,会远远看见公公在不停地引颈张望,看到我们出现后,他会欣欣然地原地踱步,似乎在平息内心的一丝激动。

随后,公公热情地接过我手中的行李,父子二人每人提着一堆东西,并肩走着,我跟在后面。爷儿俩也不说话,但公公会轻轻哼着不知道调子的曲子。

进门,简单洗洗手,不大会儿,热热的饺子和饺子汤端上桌——它们是一直在炉子上热着的,时间长了的缘故,饺子的皮有点“泛”,吃起来虽不那么劲道,味道还是格外鲜美。至今,我记不得饺子的馅儿是什么,只记得,饺子汤氤氲的热气,一下模糊了眼镜。冷冷的手,只能是一下接一下试着碰热热的碗,暖意就一点点传遍全身。

吃好饺子,婆婆就体谅地让我进热热的被窝歇一会儿,虽然从没敢“实在”地享受过,但这片心意每次我都记得。

每次离开婆婆家,也是提前细细地备好馅料,婆媳两人对坐,分工合作包饺子。先生和先生的父亲,坐在旁边,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包饺子的过程就是一个陪伴的过程,用一件事牵着,因为手里忙着,对坐着,就是什么话也不说,也是一种浓浓的亲情,丝毫不尴尬。

后来,先生有了手机,联系方便多了,时间相对准一些。每次,我们到汽车站的时间或者是刚刚下了车,先生就能接到电话,问到哪里了,等我们进门的时候,基本就有新出锅的饺子了。

再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车,快到的时候,先生会主动打给一直等待的公公。我们进门的时候,看见的就是刚刚打开锅盖的饺子。婆婆盛好饺子,我们也洗好手坐下来,一边吃一边说着话,感觉先生的心这时候才踏实下来。

原来,家中的老人,一直是数着日子地在等待。他们计划好哪天晒被子,哪天买好菜和肉。当我们在自己的小家动身的那一刻,老人是看着表,看几点该和面,几点该做馅。最后,则是数着分秒,掐准了进门的时刻,烧好水煮着饺子等待。

虽然我没有去专门问询过,但作为已经进入婆家门20多年的媳妇,我慢慢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公公和婆婆,不会不知道“起身饺子落身面”的俗语,他们不去做简单而又不费时间的“面”,而是选择了复杂费事费时的“饺子”,原来是在慢慢享受一段微妙而幸福的时光,那浓浓的爱和等待带来的体验,早已超越了食物和劳累本身。

或许对他们来说,等待,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