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乡村振兴桃园示范区:科学考核激发新活力

何石宝(左一)与同事查看小麦苗情。 记者刘振兴摄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张大伟曹伟嵇磊

“今年‘三秋’,用时仅半个月,整整比去年缩短了半个月。玉米机损率降低5%,小麦出苗齐、壮、旺。 ”10月21日,在平原县乡村振兴桃园示范区,田间管理员兼农场主何石宝说。速度快、质量高,今年秋季,桃园示范区玉米收割、小麦种植呈现新气象,这缘于示范区实施的农田绩效考核、“管”“放”结合等一系列制度创新。

在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涌入农村。工商资本不缺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种粮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平原县乡村振兴桃园示范区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

节本增效是硬道理

桃园示范区的2万亩农田由农业龙头企业——平原鲁望农业公司统一管理,实行规模经营。公司组建起专业团队、建起农机大院,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销售。 2万亩土地被分成11个农场,每个农场千余亩不等,由6名农学硕士、5名种田能手担任农场主。以每亩地5元的标准,按管理土地的多少,每月拿工资。

一年来,农学硕士、种田能手各展所长、各尽所能,最前沿的农业技术在田间生根发芽,种田“老把式”的实践经验也让种植少走了许多弯路,2万亩农田产出的玉米、小麦产量高、品质稳定,公司由此与东君乳业、美国宜瑞安签订订单,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11名农场主是农场方方面面的“把控员”,在从种到收的过程中,他们根据各自农场需要,向公司打报告,详细列明所需农资、机械、人员等,公司再通过统一招标确定,并由公司支付相关费用。

农资、机械、人员到位了,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实际运行中,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在“三夏”、“三秋”体现得尤为明显。据介绍,农忙时,示范区需要雇佣人手150余人,负责收种等活计。常常会出现收割时掉穗落槌多、边角地漏播漏种、干活效率低等现象,但约定的工钱得实打实地发放,包括拖拉机手每人每天300至500元,普通男工每人每天150元,女工每人每天约60至80元。农场主负责监督管理雇工,因为拿固定工资,农场主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未能充分激发,难免存在责任心不强、监管不到位等情况。

反思一年的经营状况,平原鲁望农业公司总经理孔繁涛表示,公司规模经营虽说能降低农资等显性成本,但人员管理不到位,相关奖惩措施不完善,人力成本必将大大增加,极大挤压利润空间。要想提高种植效益,节本增效是硬道理。

绩效考核激活力

今年秋收前夕,平原鲁望农业公司与11名农场主签订目标责任书。农场实际种植利润,除去农场主工资,剩余利润一半归公司,另一半按照不同目标对应的系数进行核算后,发放绩效奖金。

11个农场的地力、水浇条件等不尽相同,选择的小麦、玉米品种也不同,实行绩效考核不能一概而论。为此,公司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明确产量、种植成本、基础设施、地力、农场日常管理5项指标,分别确定不同的系数和权重。5项之和乘以实际利润,得出农场主的最终奖金。为保证公平公正,各项指标之下细分出不同系数。以基础设施为例,区分有水肥一体化设备、有电有井或有电无井、无电无井3种情况,确定3种不同系数,条件越差,系数越高,算出的最终奖金也会越多。

平原鲁望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吴奇超表示,细分是为了避免绩效考核“一刀切”易导致的种种问题,诸如只种植风险较低的普通品种、争抢好地块等。绩效考核实现了精细管理,根据考核结果,公司将采取末位淘汰制,实现新农民竞争上岗。

签订目标责任书的时候,虽然玉米收成已成定局,但大家的积极性仍被调动起来。这一点,身为田间管理员的何石宝感触很深。去年“三秋”,示范区的10名田间管理员,天天往地里跑,仅把关玉米机损率、小麦播种质量两项工作,就把大家累得够呛。机械肥料调配等活儿几乎顾不上。今年,田间管理员只需要抽查个别农场,秋收效率出奇地高。何石宝举例说:“今年,不少农场主以每天100亩至200亩的速度收割,且机损率很低,收完后,‘拾秋’的农户少用了一半儿。 ”

张麻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春是种田“老把式”, 2017,他成为桃园示范区895亩土地的农场主。从”吃大锅饭”到拿绩效工资,他觉得这个农场主越来越有干头。“三秋”期间,为了抢墒,他采取边收边播的办法,前面收玉米的同时,后面随即秸秆还田、撒肥料,大部分地块实现今天收完玉米,第二天就播完小麦。他说:“考核标准公平公正,谁能胜出,就看真本事了。只要上心,想方设法节本增效,每亩地拿100多元的绩效分红不成问题。 ”

“管”“放”结合解难题

公司规模种植,需统一管理。什么时候种、如何管理、如何收,农场主要听“指令”行事。但各个农场的客观条件不同,管理也需适当放权。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平是980亩土地的农场主,今年,他就享受到了“特权”。

赵建平的农场地块很细碎,多个地块形状不规则,面积普遍在0.9亩左右,用他的话说是“拐弯抹角、高低不齐的地总共有10多块。”大机械根本进不去。别的农场,收玉米45元一亩,他的部分地块,出价到50多元,也没人来,收种都困难。

由公司统一招标进行收种,势必提高成本,赵建平申请自己全权负责,公司予以批准。他很快调集来机械、人工,工钱自然比别人高,但秋后一算账,总体成本并不高。赵建平透露,秘诀在于环节精准管控。赵建平有30余年种田经验,深谙其中的“道道”。雇佣人员到位后,赵建平将收种期间涉及的大小活计一项项列出,标准细之又细,责任清清楚楚。各个环节的成本被控制到最低、质量把控至最高。以耕播为例,他表示要事先给工人讲明,电线杆、地头等机械耕不到、播不到的地方,必须补耕、补播,漏种的要补种,出苗合格,才能拿到全额工钱。

种田“老把式”的精打细算,为公司解决了实践中的很多难题。吴奇超表示,2万亩农田,统管必不可少,放权也是现实需要。今后,公司会按照种田的实际需求,因地而宜,把相应自主权下放给农场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