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摄影,不止于光影快门


2019年3月1日摄于齐鲁医院

2019年5月6日摄于德州市立医院,母亲王川产后出院

2019年3月1日摄于齐鲁医院,老人陪老伴做核磁共振检查

2018年5月26日摄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陪护家属在面包车里过夜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

在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照片里,每一个场景质朴纯粹,每一个普通人的表情与动作肃穆真实,透过杨海的镜头,让人在读取的那一刻,便被温柔击中,不得动弹。

看过杨海拍摄的《陪护》,会被这些照片中的残酷与温情震撼得眼眶发酸。《陪护》的力量在于朴素与平实,摄影师用镜头把我们拉回每个人都曾在医院中经历过、看到过的场景,可贵的是他选择了以柔和的叙事手法向我们平铺这些故事,在一声长叹后,又唤起观者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

■个人简介

杨海,自由摄影人,1963年出生,师从于徐洪铎老师,任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德州分会副主席,德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性情粗犷直爽,挚爱摄影、苦耕不辍,追求“快乐摄影、享受摄影”,用心聆听、捕捉、呈现大自然的奇妙恩典,直抵人心。

■部分获奖荣誉

《光的使者》入围《山东省“中行杯”新作展》《窗外》入选中国(周村)旱码头杯国际摄影大赛《雄关长歌》、《长城魂》入选山东省第九届摄影艺术展《月夜》获山东省第九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长城古风》获山东省第十届摄影艺术展铜奖《冬日欢歌》入选第五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冬日欢歌》获山东省第十一届摄影艺术作品展优秀奖《穹顶之下》获山东省第十二届摄影艺术作品展优秀奖《陪护》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摄影要用真实、真情来震撼人心

“我可能更擅长用照片表达,自己说得不好。”杨海的开场白,给记者出了一个难题,还好他这句话只是个“玩笑”,因为他讲述自己的作品时,那些积蓄在心中强烈的、动人的、片段的想法全部喷涌而出,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摄影人的形象便展现出来。

杨海将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的作品《陪护》(组图)在桌面上展开。第一张拍摄于2018年5月26日凌晨,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内,一对陪护家属夫妇在面包车里过夜,车体内四周横七竖八放着卫生纸、凉拖鞋、刷墙漆用的滚筒,这些物品说明了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状态,疲惫的夫妇躺在车中,不知睡梦中的两人是否逃脱开生活中的不如意。

组图中,几乎每一张照片都有这样抓人心的力量,白发老伴陪在身边等待检查、走廊里席地而坐的陪护家属、与探望亲属相拥而泣的化疗女孩、被患病孩子一声“妈妈”叫痛心肠的父母……

杨海细细讲述拍摄这些照片时的背景与心情,虽然这其中不少照片拍摄至今已有近一年时间,可当他讲述时,从他有些颤抖的声音中,还能体会他在拍摄时经历的震撼。杨海说:“摄影首先要真实,用心、用情才有力量。”

“不敢拍”的敬畏成全人性之美

杨海详细介绍了《陪护》的拍摄过程。有拍这个题材的想法是在2017年,人过中年,也经历了几次发生在医院里的悲欢离合,他被那些发生在身边、能引起普通人共鸣、无处躲藏的真实所震撼。于是,一有机会就守在医院里,捕捉下这些难得的照片。“其实这些照片都是用手机拍的,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里,端起‘长枪短炮’对着人家会不自然,也不道德。”杨海说,选择用手机拍摄,是想保护被拍摄者的情感,可即便这样,他还是在拍摄中遇到了太多自己“不敢拍”的时刻。

《陪护》组图共有12张,但没有一张是直视死亡的,不是杨海在拍摄中没有遇到过,只是当他面对时,满怀对生命的敬畏,他不愿意表现凌厉,那对于观者太残忍了。在这个系列的最后两张,杨海选择了病愈欢笑的儿童和新生命诞生。

所以,爱看摄影展的人常说“通过片子就能看到一个人,藏都藏不住”。因为摄影人要捕捉生活,所以练就了特别敏感的神经,他们懂得用镜头放大自己的思想。杨海镜头下的人物脆弱又坚强。

好作品的标准是打动人心给人启示

“很感谢我的一生遇到了摄影,这是我的一个窗口,让我更了解我的家乡、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让我有更丰富的情感,和表达这些情感的窗口。”杨海介绍,他接触摄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工作单位有摄影需要,看他爱钻研就把一台尼康FM-2交给他。杨海很快在其中找到乐趣,泡在书店里研究摄影书籍,后拜师于徐洪铎老师,不仅教他拍摄的技术,更教他去思考摄影。“拍了几十年,越来越能理解老师说的话,好作品的标准应该是:打动人心,给人启示。”杨海说,他的摄影过程中从不着急按下快门,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在行走、寻找、感受。

比如,杨海一直想拍运河,该从哪里拍起呢?于是,清晨水气氤氲的运河边上总有一个背着摄像机的人,走走停停,却极少拍下一张照片。没有几十上百次的“拜访”,杨海不会认为自己了解运河,更不会随意按下快门。

初心不改,做冷静和温情的摄影人

其实,杨海此次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对于德州摄影界意义也十分重大,是德州近年来全国摄影艺术展入展的一次突破。但在采访中,杨海却并不多说,相比入选国展,他更快乐的事情是守在雪地里拍摄灵动的小鸟,这样初心不改的人,让人心生敬佩。

所以,与其说这组《陪护》照片成就了摄影师杨海,还不如说他对于拍摄对象的用心凝视,让观者接纳了这样的影像呈现,一个冷静和温情的摄影人。“我想每一个表达者都渴望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就像《陪护》中,通过失望与希望、痛苦与温暖交织,可以思考到医疗资源的紧张、求医者的状态等现实问题,如果还能够以此促进社会的一点点进步,就是这些照片最好的运气。”杨海说。

思想在上,血脉在地,杨海秉持独立观点与信念,愿做这大千世界的小音符,在身上看不到一路走来的艰辛,而是自然而然地坚持与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摄影之路上的修行还需要更漫长的坚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