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宁津实践

□孟娟马芳

                                                                               

宁津丹景牡丹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在酿制牡丹啤酒
保店镇陶庄举行分红大会
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在宁津举办
时集镇杨西川村党建广场
金硕生态农业产业园


  宁津良种大品牌正式发布,宁津良种智库正式成立,宁津良种生态圈正式搭建,3家企业与宁津县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签约……刚刚过去的山东 (宁津)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擦亮了“中国麦·宁津种”产业品牌的金字招牌。
  作为平原地区传统的农业大县,宁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及10个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以《宁津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统领,改革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路径,推进乡镇农业园区及绿色产业园区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德州率先突破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津实践。
强化农村产业支撑,力促产业振兴
  宁津县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力促产业振兴、传统富民产业提档升级。结合环保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好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宁津县围绕“铁行”“木行”等特色传统富民产业,统一规划建设了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5个乡镇绿动能共享园区,可整合1000多家中小企业和15000多名产业工人入驻,年销售收入可达150亿元左右,目前已陆续投入使用。
  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全面推进。在县城西部规划建设了以小麦良种繁育为主导产业、占地8.1万亩的民天农谷现代农业示范园,结合保店镇“农立方”和柴胡店镇海大集团为代表的新兴设施农业园区等乡镇各具特色、产业多元的农业园区,构建起“一心多元”的发展格局,全县高标准现代示范园区达到10处。
  农业规模化经营蓬勃发展。积极推广“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发展模式,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11家;农民合作社1060家,家庭农场115家,2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省级25家。
激发农村人才活力,力促人才振兴
  去年以来,宁津县整合以党员为主的红色力量,以青年为主的绿色力量,以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的蓝色力量,融合成志愿服务主力,通过各村实践站“点单”、志愿服务“接单”进村服务的方式,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新旧动能转换等中心工作结合,讲活时代精神、讲清理论政策、讲暖党群心房,实现了文明实践活动天天有、天天新、天天深。
  宁津县围绕村级实践站建立了百余支乡镇志愿分队,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组建农技指导、医疗救助等16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注册队员万余人,面向基层社区、村居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宁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汇总整理全县各单位理论宣讲、科普培训、下村义诊等8大类专业服务类型,268个服务项目,根据群众需求,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提供精准服务、精准对接,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接单送菜”1600余次,惠及群众15万人次。此外,在各乡镇成立13支镇级志愿服务队,注册队员人数1.2万余人,根据辖区实际,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宁津县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千余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促生态振兴
  如今,走进宁津的村落,村民的腰包鼓了,精神头更足了;村里的街道变靓了,河道更清了,气质提升了,美丽乡村跃然眼前,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宁津县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扎实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庭院建设,推进改厕、改暖、改水等“七改”民生工程,力促生态振兴。
  坚定不移推进两区同建。全县计划拆迁村庄23个,建设新型社区安置楼2634套。与省土地发展集团合作,对镇村建设进行了高标准规划,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全力以赴建设美丽乡村,利用两年时间,开展两批共计344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高标准打造了6个省级示范村。确定了贯穿11个乡镇的46个村庄、31个产业园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精品路线。持续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开展了城乡容貌综合整治“百日会战”行动、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战役等专项活动,完成了对乡镇10座垃圾转运站的提升改造,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
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力促组织振兴
  宁津县以村级组织小微权力整治为抓手,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力促农村组织振兴。今年4月,宁津县创新推行了“权力清单+智慧村务”,村级事务全部按单操作、依流程公开,各种支出原始票据在云端永久保存,群众打开手机,随时随地就能查看本村的村务公开情况,覆盖群众5万多人,日点击量2万多,实现了群众对村级事务的掌上监督。
  完善村干部考核奖惩和后备干部选拔机制,实现“有人干事”。制定了新的管理办法,将党支部书记待遇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并积极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13名优秀青年进入后备库,其中57名已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推行阳光村务报告会制度,实现“有制度管事”。各村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村民代表和部分群众参加的阳光村务报告会,每月10号前在村公开栏内张贴党务、财务、村务等全部信息,真正让三务管理在群众监督下运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有钱办事”。开展了边角经济3年大会战,全县共有386个村发展了边角经济,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年均可增收800余万元。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开展城乡网格化管理工作,下沉各级工作力量,以基层综治中心为依托,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加强镇、村两级纪检工作人员教育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检查、专项巡查等,切实打通纪检监察工作“最后一公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