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族老地契 看二百年家国变迁

李兴智

我家珍藏有22份老地契和两本老地契抄录本。老地契和抄录本详细记载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1962年205年间家族购买土地、宅基等相关事宜40件。

珍贵资料存世不易

早年,地契和抄录本收藏在一个黑色的木匣子里,由我父亲珍藏在老房子的墙橱里。小时候,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偶尔见到父亲和叔父悄悄地从墙橱里取出木匣,从里面拿出一本较厚的抄录本,然后将本子里一些人的名字用毛笔抄写到事先折叠好的白纸上供奉起来。他们做这些事原本是不让家中孩子们见到的。我们偶尔见到时,他们总是反复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到外面乱说。这让我们既感到神秘,又有点担惊受怕。

我们稍大之后,父亲和叔父在春节做这些事时,不再回避我们,告诉我们这是家族收藏的老地契及其抄录本。他们从抄录本上抄写的名字是家谱上记载的祖先的姓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父亲匆匆将家谱上祖先名录抄写在地契抄录本上,并将地契和抄录本放入木匣藏在了老房子的墙橱内。老地契和抄录本及祖先名录因父亲细心有幸得以保存。

1975年春,按照村里宅基规划,我家扒掉了旧房子,盖了新房子。在那段时间里,装有老地契的木匣子被藏在了老院子偏房的柳编粮食囤后面。等到新房子盖好搬家时,发现部分老地契已被雨水漏湿损坏。父亲只得把漏湿部分丢弃,只留下了现存的这一部分。

40多年来,特别是父亲去世后,逢年过节,我也时常拿出老地契翻看一下,并找出父亲抄录的祖先名录缅怀一番。每次搬家时,我总是把它带在身边,算是对先辈遗物的珍视。

地契记载交易详情

家中所存的22份老地契分为“红契”10份,“白契”12份。其中有两份既有“红契”又有“白契”。“白契”中有一份还属于“当契”。

“红契”是中国旧时买卖田地、房产等经过纳税而由官府盖印的文契。“白契”是未向官府纳税加盖官印,只有中间人说合见证的民间房地产文契。“当契”则是土地或房屋的租赁契约。

两本老地契抄录本都是20世纪30年代由父亲依据当时家存老地契抄录的。较早的一本装订简单,毛笔书写,纸质为宣纸,字迹不规整,抄录无时间顺序,这是父亲上学习字后不久抄写的。较晚的一本装订精致,粘贴有黑布本子皮,纸质为白色普通书写用纸,也是毛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流畅,这是父亲几年学业结束后抄写。

在地契和抄录本共涉及的40件交易事项中,乾隆年间1件,嘉庆年间3件,道光年间18件,咸丰年间6件,光绪年间9件,宣统年间1件,民国时期1件,新中国成立后1件。新中国成立后的1件是1962年父亲与叔父兄弟分家时家宅、房屋、场院及财产分割的分单。

在老地契所反映的土地交易中,卖地者卖地事由都是无钱使用或日用不足。买地者(我家)用途有三项:一是耕种,有31件;二是住宅,有7件;三是场院,有2件。在所有土地宅基地交易中,都是由中人说合,中人一到数人不等。土地交易时,买卖双方及中人现场进行土地丈量,丈量工具为杆子(一杆子为3.333米)。土地或宅地的四至、附属物、伙道、站脚地在地契中都有表述。土地价格在地契中一般都有说明,钱款都是现场交清,没有拖欠。地契都有中人姓名,执笔人大多也都有签名。每份地契所记时间十分详细。

家国命运紧密相连

老地契是家族的活档案。研究老地契,可以了解先辈迁徙发展历程。

据家中老人传说,居住于糜镇李家胡同和孟家胡同两村中间的我李姓族人,先辈原是本镇李家楼村迁居而来的三兄弟。但三兄弟何时迁来,却一直困惑着族中后人。2018年初春,我在父亲较早抄写的地契抄录本中找到了先祖三兄弟迁来时最早购买场院的老地契,上面清晰地署有三兄弟的名字,时间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距今已260多年。

老地契是家族先人的创业史。研读老地契,可以了解先辈创业的艰辛。现在我辈已无法了解祖先三兄弟迁来时的原因和经济情况,但从购买的第一块场院地起,他们系白手起家却应是不争的事实。从那时起到1919年,39件地契清楚地记下了购买土地、宅地及场院地共计超过3.6公顷之多的现实。在那靠天吃饭的农耕年代,一件地契就是先辈的一份艰辛,每毫土地都流淌着先辈的滴滴汗水。

老地契是社会历史的见证。研读老地契,可以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面貌。

40件老地契,发生在嘉庆、道光及咸丰前期的有28件。这一时期清王朝虽然逐步衰退,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北方农村,社会尚算稳定。28件老地契所买大多是外村、外姓及村里其他人的土地,涉及土地占所有购买土地的近80%。这一时期是先辈中我的天祖与高祖时期。高祖兄弟三个一大家人协力同心,奠定了家族发展的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王朝走向衰败。民国前期,社会更加动荡。这一时期的11件地契,大多发生在邻居及家族内部,所购买土地数量也较少。

而从1919年到1949年的20年间,山河破碎,战乱不断,祖父在这一时期不但没有购买一块土地,为了生活还被迫卖掉了部分土地。

国运兴则家兴旺,没有国就没有家。“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通过一件件老地契,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认识更为深刻,这也更加激励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