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需把握好恒与变的关系

□刘同江

日前,全省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座谈会举行,就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增强垃圾处理能力提出要求。我市在文明创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也对垃圾分类进行了积极探索。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内上海等地开始力推,国外的日本德国积累了一定经验。上海的做法、日德的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教育与法制结合、激励与惩处并举、持续科普与技术创新并用。

但这项工作毕竟涉及千家万户、垃圾产生和处理的上游下游,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又千差万别,凭既有经验不可能包打天下。这就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思路,根据实践中出现新问题调整思路,既持之以恒又迭代创新。

贵在有恒。垃圾天天产生、人人“生产”,垃圾分类也必须持之以恒,决不能虎头蛇尾,决不能遇到困难就动摇。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当初为了遏止塑料制品形成的白色污染,各级也曾制定政策、出台措施,严加治理。但“热了一阵子”之后,塑料制品特别是塑料方便袋的使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快餐店里的繁复包装、菜市场的无度使用、大商场的“收费使用”,使方便袋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可降解塑料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有效推广,不能降解的仍然大行其道。出现这一尴尬局面,原因固然多样,但在治理态度、政策执行上缺乏恒心、决心,不能始终如一地加大力度,恐怕是根本原因。

推广垃圾分类,必须汲取以往教训,无论开头多难、无论中间问题多复杂、无论一时效果多么不彰,都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与时俱进,树立迭代思维。垃圾分类,小范围推行了一段时间了,但大范围推行刚刚开始,也算是新生事物,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只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根据问题及时调整思路、改进措施、提高效果,就一定能分得准、运得好、处理得高效。

比如,有的地方试行“互联网+垃圾分类”,居民对设在专门垃圾箱上的二维码扫码,就可以完成垃圾分类投放、获取积分奖励、兑现投放收入,既方便快捷,又科学高效。笔者曾亲见一少年将喝光后的饮料瓶扫码投放进垃圾箱,虽然只是一个饮料瓶,但这种方式容易赢得网络时代人们的青睐,这比过去上门收取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这说明,迭代创新不失为推进垃圾分类的好办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