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融科技艺术裁时尚“锦绣”

融科技艺术裁时尚“锦绣”——记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

身穿刘莉团队设计的赛服,隋文静、韩聪夺得今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冠军

□本报记者 李榕 见习记者 刘潇

个人简介

刘莉,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人体工学、功能性服装设计、智能服装等。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近40篇,发表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4项,参与制定军队标准 《陆军装备人体数据库》一项。曾获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称号;2011年,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8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7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建安东路,穿过一条并不宽敞的樱花小街,拐入樱花巷,便来到北京服装学院樱花园校区。这所学校被称为“中国第一时尚学府”,为全国致力于学习服装设计的年轻人所神往。

当日,我们来到这里拜访老乡刘莉教授。采访地点约在校园附近一家餐厅,刘莉身着黑色长裙,上面有精致的蕾丝花纹,一袭如瀑长发垂落肩边,浑身散发着一股沉静之气,端庄而时尚。“我是一名功能性服装设计师,我希望凭借我的努力,赋予专业运动服装全新的时尚感与科技感。 ”这个宁静午后,刘莉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良好家风中自由成长

1975年,刘莉出生在庆云县城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父亲在一家工厂工作,母亲原是当地一名物理老师, 40多岁时参加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成为全县第一个注册会计师。耳濡目染之下,文化底蕴在她的血液中流淌。

儿时的刘莉,学习之余最喜欢画画,常年跟当地一位老先生学习水墨画,闲暇之余,她喜欢到处涂鸦,纸上、墙上、地上都曾留下她稚嫩的画作。

她还喜欢跟着母亲做手工,跟着父亲学种菜。在这样一种相对开放、兼收并蓄的家庭环境中,刘莉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开发和释放,为她此后走上服装设计之路埋下伏笔。

刘莉说,母亲身上那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对自己产生了极大影响。从小学到高中,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擅长理科科目的学习,面对数学题她总能找到最好的解题思路。她把这些归因于“方法得当”,“每当觉得某些知识点快记不清时,我就赶紧拿出来巩固,而不是等彻底忘了才翻书复习,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做法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所以很有效。 ”以上种种,让刘莉有了更多底气憧憬未来。

高二文理分科时,刘莉果断选择了理科。在她看来,理科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够实现“走出去看看”的愿望,对于艺术的喜爱被她悄悄埋在心底。

拒绝平庸不断精进

1994年,刘莉以621分的高分考入天津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这是这所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所以我就选了,但当时并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毕业之后能做什么。 ”在对自己的前景怀有诸多迷茫时,刘莉开始了求学之路。

整个大学时期,刘莉都被冠以“学霸”的称号。入学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因为成绩突出,刚入校就被老师“钦点”为班长,此后又被推荐为系学生会主席,校园生活紧张而充实。

1998年,作为全校唯一的保送生,刘莉成为天工大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依然是服装设计与工程。她将大把的时间花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上,3年的研究生生活,让她的理论知识得到补充。她认为,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研究生阶段则更注重培养专业素养。“这种素养就是当你接触到一个全新课题时,能够快速地知道你要研究的路径,这是研究生阶段我最大的收获。 ”刘莉说。

这期间,她还做了大量的教育实践。研一时就开始带本校的本科生,那年她22岁,班里很多学生跟她一般大,大家私下里称呼她“莉姐”。虽然年纪轻,但刘莉对专业课要求却很严格。“在熟悉的人眼中我瘦瘦弱弱、不善言辞,但当站上讲台,我会完全放下拘束,只想把这些年的积累呈现出来,学生们反馈教学效果很好。 ”也就是从那时起,刘莉萌发了教学的念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1年,刘莉研究生毕业,恰逢北京服装学院招聘教师。报名、试讲,一番比拼下来,她被顺利录取。当时,一共录取了4个人,其中3人为北服本校学生,她是唯一一个外校学生,足见其勤奋和优秀。

从教两年后,刘莉感到自身学术研究视野不够宽广、专业能力不够精进,萌生继续深造的念头,于是选择考博。一年之后,她顺利被东华大学录取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第一位服装专业博士生导师张渭源,开始了在这个领域更深层次的探索。

勤耕不辍觅得“富矿”

6年的博士生涯,被刘莉称作意义非凡的6年,为她此后致力于功能性服装设计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她身兼多重身份:北服教师、在读博士生、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不停奔波,紧张而充实。她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学术积累有了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她对未来研究方向有了非常清晰的定位——人体工学、功能性服装、智能服装三大领域,同时形成了一套做功能性服装的完整思路。“我开始意识到,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寻找的‘富矿’,我要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刘莉说。

凭借勤勉努力和突出成绩,刘莉的事业走上了康庄大道。 2010年7月,她在结束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工作之后,晋升为北服副教授。 2012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她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先后主持了与比音勒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等企业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其中,在与比音勒芬合作中,将高尔夫人体工学、运动生理学、服装材料学、高尔夫服饰文化等研究成果转化到企业生产,助力企业研发国家高尔夫球队“五星战袍”。 2016年8月,国手冯珊珊身披“五星战袍”代表中国征战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拿下中国高尔夫运动历史上首枚奥运奖牌,这件比赛服也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永久收藏。

这期间,刘莉并未停止“充电”。 2014年底,她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学习,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悟到,不能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认识服装设计,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服装与科技、艺术相融合,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并以这种艺工融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使中国的服饰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爱。

2018年初,平昌冬奥会前夕,刘莉接到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邀请,为队员们紧急设计研发智能加热服。时间紧任务重,刘莉带领团队,采用先进的生物质石墨烯材料,在20天内研发出百余套具有轻质、柔软、保暖、智能加热等特点的加热服。

2018年5月,天津市开展“迎冬奥·上冰雪”系列活动,刘莉受邀为中国花样滑冰队研发团体冰舞演出服,短短一个月就设计制作了30套高水准的演出服。刘莉说,舞蹈的背景音乐为电子乐《I love you》,服装设计灵感来源于电子乐给予人们的力量感及快感,融合赛车等元素进行设计,凸显速度与力量之美,收获了一致好评。

这两次合作经历,让刘莉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的充分信任。 2019年1月,她带领团队为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隋文静、韩聪设计新赛季的服装,一个月内完成了6套高级定制比赛服,服装完全契合运动员所滑曲目风格、舞蹈动作等。最终,身穿赛服的隋文静、韩聪先后夺得2019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冠军和2019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冠军。“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有一种与国家队并肩作战的感觉,很自豪。 ”刘莉说。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 2019年5月,刘莉被聘为北服长聘教授,成为全校最年轻的长聘教授。近年来,她还带领团队参与了军用特种服饰、科技装备研发工作,参与军队标准《陆军装备人体数据库》制定,参与研发陆军核生化NBC防护服、陆军航空兵飞行服,对长征七号地勤人员加热保暖服、军用防氚气衣等特种服装进行改良与研究。

刘莉常说,“老师”这个称呼,让她时刻感受到身上的责任。看到年轻的学生,仿佛看到了原来的自己,也让她对教育事业一直充满激情。她认为,若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读书,过度陷入到文献堆里,就不容易有所得,所以她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融入课题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行业很容易出现浮躁情绪,宁默毋躁,宁拙毋巧。唯有保持创新和创造力,才能学得深、走得远。 ”刘莉说。

在刘莉看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乡的滋养。“家乡是根,无论都到哪儿,无论走多远,这都是我最惦念的地方。 ”刘莉说,老家还有亲人,基本上每年都会回家几趟,但时间都很仓促。她感慨,家乡近些年发展很快,变化很大,给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繁华高楼与公园绿地和谐共存,经济文化发展并举,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德州、选择德州。她希望能够利用自身所学,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