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缝纫机

□刘军荣

  母亲生于1949年,和新中国同龄。她们那一代人,以艰辛坚韧、勤奋勤俭,哺育了我们这些后辈。与此同时,我们的国家,从贫穷落后到国强民富,一步一步艰辛走来,如徐徐打开的画卷,浓笔重彩描绘着日新月异的发展足迹。
  母亲是姊妹5个中最小的一个,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上的学自然比几个姐姐多一些,要不是形势所迫,应该能读到大学毕业。父亲是兄妹6人中的大哥,1958年参军,时时牵挂家中奶奶生活艰难,待生活稍微缓和之后,才买了那台“蝴蝶”牌缝纫机,直到今天母亲还用它缝缝补补。
  记得小时候,母亲几乎不给我们姐弟3人买新衣服,总是买块布,用粉笔比划裁剪好之后,缝纫机悠扬的节奏便响起来,小半天功夫,一件新衣服就穿在身上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障每个孩子都有新衣服穿,常常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后给老三,实在破旧不行了才做新的。
  灯芯绒由于结实耐穿,在那个年代流行了好长时间。刚开始流行时,10多岁的妹妹非要一件碎花上衣不可,在制药厂上班的母亲下班后,便连夜赶制出来。我们只看到新衣合身艳丽,却没有看到母亲熬红的双眼。
  过年时节,母亲会连着忙碌好几天,大人的孩子的,有时还有亲戚的。母亲不仅会做单衣单裤,还会做程序繁琐的半大棉大衣,样式新颖美观,与买的衣服相比毫不逊色。开始时兴面包服时,我和妹妹也到了爱美的年龄,母亲狠了狠心,用一个月的工资为我们姐妹俩分别买了大红和粉红两件面包服。
  大约是在1982年前后,人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下海经商的潮流带动了经济快速复苏,日用商品的多元化能够满足生活所需,人们想买什么样的衣服都可以买到了。母亲高兴地说,以后逢年过节再也不用自己做新衣服了!特别是现在,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就可以下订单了,漂亮的颜色和款式,扮靓了人们的幸福生活,提升了人们的自信。
  母亲做的衣服,总有一种特别的温暖,即使岁月流逝,也舍不得扔掉。结婚时,她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件偏襟锦缎红嫁衣,25年的光阴了,一直静静地挂在衣橱里,任回忆满满亲情弥漫。
  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缝纫机是陪伴了她大半辈子的亲密伙伴,也是一位默默无语的见证者,见证了如今新时代赐予家家户户的幸福安康、和顺吉祥。在我们家,它还是功臣之一,和1983年买的“金星”牌电视机一起,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沉淀,无言地诉说着那段温馨的日子……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