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全域创卫绘乡村新貌

广运街道沙西村远眺

7月9日、10日,德州连着下了两场大雨,带走了连日的暑气。刚下完雨,武城县广运街道沙西村的张焕真大姐就抱着3岁的小孙子出来乘凉。“村东头清理了大湾,硬化路铺到家门口,下完雨,水随着就排走了。 ”张焕真走在村里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上,笑着说。

要在前几年,张大姐早该为下雨发愁了——过去,村里的土路下雨就“翻浆”,出门一脚泥。

如今,跟“翻浆”路一起不见的,还有村里房前屋后的土堆、粪堆、柴草堆,留下的是整洁的环境和群众脸上的笑容。“旧貌换新颜”的沙西村,是武城县全域创卫的一个缩影。

一场优化乡村环境的“革命”

自2018年起,武城县按照全域创卫的思路,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和卫生镇村建设,从区域到全域,从城区到镇村,当地县乡村三级干部全员参与,各部门、各单位全面发动,迅速掀起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热潮。“这里,过去就是垃圾坑。去年我们把它清理、填平、硬化,县里文化和旅游局给我们提供了健身器材,如今这块空地成了一个活动广场,村西头的群众晚上纳凉,不用再往村东头的老广场赶了。 ”沙西村党支部书记王金营讲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

2018年,沙西村依托县里的全域创卫,在环境整治上堪称“大刀阔斧”。这个有1000多人、300多户的村子,先后投入117万元用于环境建设,仅路面硬化面积就超过26000多平方米,彻底实现硬化路“户户通”。“根据胡同宽度,3.5米以下铺砖、3.5米以上铺水泥。同时,包保单位和村里的干部齐上阵,调集大型机械清理全村的土堆、粪堆、柴草堆,为清运这些垃圾,光是拖拉机就拉了2000多趟。 ”王金营说。

类似的变化出现在武城县每一个社区、村庄。以创卫为抓手,武城县在城区,以网格为单位划片包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上街道、进小区,扎实开展卫生集中清扫行动,推动创卫工作快速见效,继而转为精细化清扫和常态化管理。在镇村,将创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以清理农村“三大堆”为切入点,以拆除违章建筑为突破口,持续开展“十乱”综合整治。去年以来,先后清运垃圾百万余立方米,水清、地绿、环境整洁成为现实,城乡面貌换新颜。

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过去这片地方,一下雨,水没处去,老百姓在马路上能看‘海’。自打整修了村头这个大湾,附近雨水都能汇集过来,村里浇地也不再为水发愁。 ”广运街道东关村党支部委员王立国指着村西北一片大湾告诉记者。

环境整治是个持续工作,各村基础条件、资源禀赋也不同,因此搞创卫不能“一阵风”,更不能“一刀切”,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与沙西村相比,东关村同样做好全村路面硬化的工作,开展了村内“三大堆”的治理,但因为村情不同,所以他们在这次创卫中,把最大力气下在了村头的坑塘治理上。“最初这个湾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而且因为坡度太大,大型机械开不进去,局里的同志们就用手一点一点清理。 ”包保该村的县水利局承担下了这个坑塘治理任务。 该局负责创卫工作的李静介绍,经水利局重新规划设计,水利部门投资90万元,对东关村大湾采取深挖、拓宽、土工膜铺底再衬砌的办法进行彻底整治,同时对入水口和村内道路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周边雨水能够迅速、顺利汇聚到坑塘内。“我们这个湾直接连接赵庄沟,水多的时候提起闸来就能及时把水送进赵庄沟。 ”王立国说。

类似的事情还出现在甲马营镇高坟台村。这个“合村并居”工作中建起的新农村,家家户户早在数年前就已搬上楼房,但因为长期管理不善,村内绿化带逐渐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菜园、养鸡场。为解决这些问题,高坟台村党支部成立8个党小组分别负责全村16栋住宅楼的环境整治工作。同时,每栋楼分别推举楼长、楼道长层层落实责任,实行“门前5包”。每月该村还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道评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自觉,渐渐地,该村曾经消失的绿化带回来了,房前屋后的棚子、鸡舍、小菜园不见了。为方便群众停放大型农机具,村里还在北面广场规划了1000平方米的晾晒场和农机具停放场。“如果要彻底改造全部乡村,投资至少在7亿元以上。 ”具体负责创卫工作的武城县委副书记季之岭告诉记者,武城县总体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各村在创卫中,必须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通过积极作为,去年以来全县各村的“三大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环境卫生全面改善,相应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也已经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各村立足实际,聚焦“力所能及”的问题各自开展“自选动作”,众多影响群众生活,群众需求迫切的急事、难事陆续得到解决。

改变,从环境到作风、到习惯

“开始,各家都把热炉灰直接倒在大垃圾桶里,几天新桶就烫坏了。如今家家户户会准备个铁桶,都在自家把炉灰晾凉了再倒。 ”张焕真大姐讲的这件小事,折射出村民生活习惯的转变。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群众精神文明水平,转变群众生产生活习惯,而这一转变难以一蹴而就。武城县总工会是分包包括沙西村在内整个三沙片区创卫工作的牵头单位,身为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的刘庆同亲身经历了群众生活习惯转变的全过程。

刘庆同告诉记者,村里房前屋后的柴草堆、各种杂物,老百姓知道影响走路,可用起来方便。因此要给群众清理,很多群众就不理解。“最开始,只有干部干、群众看,有时给村里打扫干净了,没两天垃圾又多起来,只能再来清理,可没两天又乱起来,于是一遍又一遍,渐渐地群众就被感动了。 ”刘庆同说。

工作之初,干部们中的“怪话”多。有的说,武城这么个小县城,搞创卫能成?——这是畏难情绪在作怪;有的说,让干部扫大街,合适吗?——这是放不下身段,扑不下身子。

面对问题怎么办?县乡村三级全部领导干部带头,层层落实。在县级层面,县里定期观摩、随机抽查、现场打分,并召开全县大会,负责片区的县级领导们,前两名上台作典型发言,后两名上台公开检讨。乡镇一级,靠前指挥,定期考核,各地特色做法层出不穷。特别在村一级,党组织直面群众、作出表率。在高坟台村,村里党员家中过去也有私搭乱建的情况,这次活动中,党员们主动铲平自家小菜园,先正己再正人,迅速赢得群众信任。

干部们在工作中转变了观念,特别是看到群众渐渐被感染、被带动起来,党员干部的形象树立起来,大家也从中受到精神的洗礼,提高了工作的本领,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干事创业的信心、决心不断增强。

群众身边的改变,更加全面且深远。在沙西村,王金营说,如今村民取暖用洁净煤,做饭用电、用煤气,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在李家户镇西店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福祥看见,如今村里的小学生吃完雪糕,一定会把雪糕棍扔进垃圾桶,村里涌现出的“好媳妇好婆婆”“孝子孝女”也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王贺本报通讯员王玉磊吴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