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杨宝波:让每个字都有独特生命力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双双摄影刘振兴

若要鉴赏杨宝波的书法作品,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形容词,但又能让人觉得,书法本就应该如此。他自幼练习,成年后多经历世事,对人生,对书法的看法都自成一系,二者又相互融合,方成就了备受人们喜爱的杨宝波书法。

在2005年至2008年间,是杨宝波“疯魔”研习书法的时期,当时他在宁津县汽车站附近经营一家古玩店,那应该是全县城最“闹腾”的地方。“那段时间我过着‘开门闹市闭门深山’的生活,有顾客上门,总是报最低价,以便缩短交易过程。实打实的‘不正经做生意’。”他说,也正在因为那段时间的苦练,方体悟到书法的精髓所在,几乎无法停下手中的毛笔。

2008年,他的作品入国展,也因此成为中书协会员,接下来的一年,竟也获奖不断,一时在德州小有名气。2010年,在扬州举办的一次书法交流会上,杨宝波的作品以憨态可掬的自然之态而备受追捧。

杨宝波曾言,自由书写是可怕的,没有灵魂的;重复也是可怕的,是僵化的;最可怕的是从一个模式跳到了另外一个模式,模式化书写、习惯性重复、不加思索地形式呈现。这种书写是有欠缺的,不符合“随境赋形”的实际需要,不能传递思想灵魂的指意,缺少在固定形态下的灵感发挥,作品呆板生硬,机械简单。“我觉得艺术都是无意识,且无固定形态的,诗歌多浪漫,而诗人抱着真诚的态度来创作,方能打动读者。”杨宝波说,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不管是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没有固定的形态,“书法不讲究形式,而是意境,宣纸上的每个字都有其特有的生命力,整幅作品才能有灵魂。”他说。

要实现作品的整体和谐性,就要打破书写模式化惯性、速度性书写惯性,留出思考裁决的时间,谋划好点划写法,经营好架构法度。

他对书法的见解,与其为人很相近、随性而为,但有自己的原则。长期坚持如此,书法作品的灵魂便也凸显出来。杨宝波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要学会把知识变成本领,把书法变成艺术。”

■杨宝波简介:

生于1972年,德州市宁津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津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自学习书法以来,行书由苏轼寒食帖入手,上追二王,下探谢无量,并旁参民间书法,隶书临张迁碑、石门颂进而研习散氏盘等碑刻。

2007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

入展省书协主办的“美好的礼赞-庆祝党的十七大美术、书法、摄影展。

2008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2009年入选山东省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入展山东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兰亭奖。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