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台春草”记

□陈西山


元台春草

明·宋槃

草色芊芊春色回,

平章台榭此中开。

千家飘渺烟云下,

撮土沦消岁月来。

铜雀管弦人遗世,

柏梁仙掌泪成灰。

乘春暇日频瞻眺,

杨柳低垂伴绿苔。


“元台春草”是乐陵古八景之一,其旧址位于乐陵市郑店镇旧乐陵村附近。在元代,乐陵治所就在旧乐陵村,旧乐陵地名本身已证明其是乐陵迁治遗留的村落,这里未作县治时叫咸平镇。清乾隆时的《乐陵县志》,有“元余潜平章筑城并台”与“咸平镇迄元余平章筑城并台,在今县治西南五十里,旧志八景元台春草实当其处”之记载。平章并非州县一级职官,余潜来乐陵“筑城并台”显然有其特殊作用。我想不是用于军事防御就是供个人游乐,或者兼而有之。因为一个朝廷大员奉旨去某地驻防,加固城池的同时筑高台建亭榭一方面瞭望、一方面休闲,是完全有可能的。乾隆乐陵县志还有一段记载印证了我的推测,其文曰:“看花台在咸平镇故县,元余平章筑,游玩之所,台高丈余可容百人。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此台也许不算大,但当时肯定称得上一方胜景。到了明末,已经是城颓台荒了,宋公还专程“瞻眺”吟咏,可见此台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气的。

宋槃的《元台春草》,是咏物而怀古。绿草茂密,大地回春,元平章余潜的高台亭榭就是在这里开辟建造的。 “芊芊”,形容草木茂盛。首联交代了游览参观的时间地点及昔日的巍巍高台、现今的荒芜面貌。出句先扬,离离春草,芊芊而生,大地回春,万物勃发。紧接着一抑,元平章的伟台丽榭就曾建在这里。没有后句的“平章台榭”,前句的“草色芊芊”是美景;后句用“平章台榭”抑这“草色芊芊”反倒成了荒凉的象征。

此时,宋槃站在高台。远眺,他看到许许多多人家笼罩在烟尘云雾下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近观昔时元平章的看花台伴随着岁月的来去沦消成为脚下这区区“撮土”。这里需特别说明,初读此诗时,感觉此联的“千家与“撮土”不对仗。但我接触的版本原文就是这样,在没发现不同版本的情况下又不能随便乱改动,现在只好就诗释诗。我查了些资料,律诗的对仗允许暗对。例如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写过一首《咏海参崴》的七律,其中有一联是“满路娇娃怡倦眼,三湾碧水卧蛟龙”。有人建议他把“满路”改为“一路”,和“三湾”工对。孔教授回复曰:“‘一路’是指一次出行沿途所见,‘满路’是无论何时何人皆可看见,时空异耳。且暗对胜于明对,满者,一也。 ”我们再回头看看宋槃这联是否为“暗对”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据(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撮:四圭也……孟康曰,六十四黍为一圭,十圭为一合’。孟子即孟康…… 《孙子算经》:‘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说也孟异。……而应仲远注《汉》云:‘圭,自然之形,阴阳之始。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不说是二义。三指撮为四圭,则四圭甚少殆即孙子所谓六粟为圭乎……”由此看来,“撮土”为四圭土,“撮”完全可作为数词与“千”成工对;而“千家”也不就是正好一千家,而是许多家,“撮土”也不正好就是“四圭”土,而是用“一捏”(“三指所撮为四圭”,三指所撮乐陵话就叫 “一捏”)形容甚少,二者恰成暗对。

诗人远眺近观,思绪也随之驰骋古今,自然由眼前之台联想到古之名台——铜雀台和柏梁台。“铜雀管弦人遗世,柏梁仙掌泪成灰。”铜雀台怎么样?曹操曾在台上管音弦乐歌唱舞随,如今还不是人死台颓一场空。柏梁台又如何?台上有铸铜仙人,掌擎承露盘接收天赐甘露,还不是因一场火灾连同建造者的泪水都化为灰烬。铜雀台为曹操所修,据传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其台遗址在河北邯郸市之临漳县(即古邺城)境内。柏梁台,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所修,《史记·孝武本纪》有“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的记载。 《三辅黄图》卷五中记载:“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长安志》引《庙记》:“柏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汉书》有“未央宫柏梁台”的记述。至于柏梁台的毁灭,《史记·孝武本纪》仅作“十一月乙酉,柏梁灾”记述。什么灾没详记,后有人考证是火灾。唐李白《双燕离》诗有“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句。这恰印证了宋公的“柏梁仙掌泪成灰”句是完全符合史实的。此时的宋槃,由元台联想柏梁铜雀二台,参透人生洞明世事,似入佛家境界。

尾联收回思绪,对元台发出惋惜之叹。 “乘春暇日频瞻眺,杨柳低垂伴绿苔”。趁着这春光明媚的闲暇之日对元平章的看花台多看几眼吧,可惜已看不到昔日的似锦繁花了,眼前只有这低垂着枝条的杨柳与树下那青苔相伴。此句,诗人把一幅杨柳伴绿苔的工笔画展现给读者,读者同时在画面中还看到了一位对景叹息的老先生。绿苔遍地说明少有人来,呼应了首联元台遗址的荒凉。而本来春意盎然的杨柳现在却低垂着枝条,无精打采的样子。区区七字,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元台的惋惜,对人生的感叹,看到了低垂的杨柳对元台的惋惜感叹。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