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倩:精益求精女“工匠”

孙一倩(左)指导年轻员工在线操作

本报记者王德鹏本报通讯员刘海军

5月23日,在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聚酯产品事业部控制室见到首席主任技师孙一倩时,她正在电脑前查看设备运行的指标数据,胸前的党徽鲜艳醒目。“目前正值高温高湿季节,这是年产50万吨乙二醇项目新设备首次度夏,我们必须保证整个系统的热量平衡,如果失衡导致化工装置超温超压,极易出现事故,甚至会造成财产损失乃至人员伤亡。”孙一倩表示,“身为党员就要发挥模范作用,不断提升技术,不仅要让项目保持平稳运转,还要做到用最低的消耗换取最大的产能。 ”“创新永无止境,每天都是起点”,孙一倩常用这句话自勉。今年47岁的她是河北青县人,1993年中专毕业后进入华鲁恒升,成了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初到岗位面对塔罐如林的装备和闪闪发光的仪表,她第一次感到了书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单薄。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细心摸索工艺数据,逐渐掌握了操作技术,不到2年就成为岗位主操作,也成为同批进厂青工中的佼佼者。随后,孙一倩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操作实践经验和处理复杂工艺的高超技能,多次作为主力参与企业新生产项目的攻关。

在工作中,她始终把生产效益最大化放在首位,积极推动岗位工艺操作技术革新和优化控制,形成了独特的控制操作法。在DMF生产初期,催化剂、蒸汽和一氧化碳消耗量很大,公司组织技术改造和革新,孙一倩将目光瞄准了蒸汽降耗这一突破点。经过反复摸索,她逐步掌握了边缘化操作,经过多次测试,使有机胺蒸汽消耗下降近30%。仅此一项就使每吨产品生产成本降低400元,一年增效3000万元。她还通过调整萃取塔萃取剂,使每吨混胺排污量平均降低近50%;通过利用冷凝液闪蒸回收蒸汽,用于低压低温精馏塔供热,每小时回收蒸汽量2吨以上。

凭借丰富的操作经验,在2009年11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能大赛化工总控工比赛中,孙一倩取得了两个单项第一和个人总成绩第一的好成绩。 2010年,公司开始试验煤制乙二醇工业化生产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孙一倩被指派参与新项目设计建设。当时,全世界也没有此方面的成熟技术。面对全新的挑战,孙一倩带领攻关团队借鉴以前的有机化工操作经验,不断增加设备的生产负荷,反复进行开车试验。为了测试、改进工艺,她几乎每天都要在几十米高的钢铁丛林里钻进爬出。几年时间,5万吨级的生产装置从无到有、从充满神秘到工艺娴熟,装置里面上万个点位,每一个都留下过她的指纹。

一路走来,孙一倩以她的付出与能力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充分认可。公司首位主任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首届“齐鲁工匠”称号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一项又一项的荣誉与称号接踵而至,而她十分清楚,作为一名技术能手,要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把装置开出最大效益,就必须做工作的“有心人”,更加精益求精。她不仅报名参加了中国石油大学的网络教学,还每天抽出1个小时的时间通过海川化工论坛网等行业网站进行学习。“我来公司差不多3年了,一直跟着孙工学习,她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广,总能一针见血发现问题所在,并且敢于担当、不怕苦累,经常不分昼夜‘泡’在年产50万吨乙二醇项目装置现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下转A2版)

100米高的装置塔反反复复攀爬做技术指导和现场勘查。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聚酯产品事业部中控主操作辛莅莹说。

“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管线,甚至每一个阀门、螺丝我都摸过,在我眼里都是有温度的。 ”穿梭在一个个生产乙二醇的钢铁装置中间,透过隆隆的设备运行声,孙一倩的话语格外有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2年,孙一倩领衔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建立仿真教室,指导年轻员工仿真操作、提高技能。 2013年6月,加入党组织后,她请命参与乙二醇催化剂在线实验室和羰基合成技术研发综合平台的研究工作。通过自创的“授、习、点”三步教学法,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几年间,孙一倩带出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技能人员,其中高级技师2名,技师16名,3名山东石化行业技术能手,1名获得山东富民兴鲁奖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