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家园

  □曲建坤

       2015年4月3日,是我在梁子黑陶文化园工作的第一天。在这里与黑陶结缘是我的福气,时间愈久,爱之愈甚。没有太大的希求,只愿安静守护着这一方心灵的净土,做一名勤勤恳恳、实实在在、默默耕耘的黑陶人。

  在梁子黑陶文化园最西头的车间里,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做泥塑,这是我最为满足的时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内心沉浸在泥的世界里,不管是制作之初的不知所措,还是反复考虑时的犹豫不决,都伴随着一次次的实践与努力而烟消云散。大胆去做,当泥巴的造型一次次与你的构想更接近,信心与泥塑技艺便与日俱增。

  毕加索说过:“艺术诞生于悲苦”。也许困苦与挫折才是孕育艺术的肥沃土壤。生活在和平年代,相比上世纪的艺术大师们要幸福得多。在我工作的车间,我是资历最浅的员工。因此,诸如滤泥、揉泥、端板、晾货、出装窑、打水等等我都要参与。这些工作看似与泥塑关系不大,有时还很辛苦。但这种工作过程的重复体验,其中的一招一式,何尝不是活生生的泥塑素材呢?在车间,我的步调和师傅是一致的。不太忙的时候,可以做点泥塑。相比来说,中午是我最佳的泥塑时间,因为比较安静,没人打扰,可以静静地享受捏泥的快乐。

  《凤凰涅槃》是我自认为比较得意的作品。这一主题起初设计制作时有两个方案,梁丽霞总经理建议我了解一下亨利摩尔的雕塑理念,由此诞生了第三个方案——变形的梅瓶、火、凤鸟的组合。在我的反复努力下,最终它得以完美呈现。每一件泥塑要成为黑陶作品都要经过火的历练,这是虔诚的烧窑人与自然的对话,天人合一方可获得精品。每一个泥塑或大或小,或人或物,或抽象或具体,背后都是一段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前行路上的足迹,或深或浅,通向美好的远方。

  “工艺兼修其修远,唯有思学才可创;梁子陶人共求索,历史长河有交响。 ”学习是不断进步的基石。为此,不仅要通过读书提高见识和艺术修养,还要和身边的师傅学习技艺和理念。感恩梁子黑陶人的恩惠!毛军老师是我敬重的一位前辈,艺术修为高,经验丰富。每当内心有困惑,只要找到他,毛老师总能不厌其烦地给你中肯的建议。有一次,谈话间灵感乍现,由此诞生了名为《女子乐坊》的一组泥塑作品。孙连伟、孔令超、于文玉等师傅是拉坯车间的前辈,我初来时,对黑陶制作一窍不通,是他们的示范与教诲,让我慢慢熟悉泥性,体验拉坯技巧,得以不断进步。梁总也经常指点和鼓励我;除此之外,还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些都让我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做下去。因此,才有了《凤凰涅槃》《手拉坯》《儒释道》《十二生肖小印章》《艺术大师人物塑像》等泥塑作品的出现。通过梁子黑陶人的共同努力,营造了我们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家园。感恩有这样的机遇和环境,让我有了丰厚的收获!

  对于坚守信念的人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既然选择了艺术,就要为此付出非同一般的努力。虽说在文化园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只要时间允许,我就全力以赴去做。相信这一分一秒的坚持,会让我的技艺日渐纯熟。

  在梁子黑陶文化园的每一天,都是平静而怡然的,是美丽而安详的,是寂寞而自由的,也是充实而有希望的。梁子黑陶文化园,陶艺荟萃之地,心灵栖居之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