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最美身影

□德州市委办公室从雷

今年3月,我市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对全市扶贫领域各项工作进行了 “回头看”,以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我随第七工作组进驻临邑县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走访调研。 1个月来,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强大给贫困群众带来的利好,也感受到了我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力度,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同志们的艰辛。

翟家镇扶贫站站长齐明是位女同志,带着我们走村入户,一路上她边走边介绍,对全镇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每位贫困群众什么情况,享受何种政策等等如数家珍,而且一到贫困群众家里就像亲人一样拉呱,讲起扶贫政策,娓娓道来,毫无距离。3月13日,走访郝家村时,70多岁的王淑兰老人见到我们,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齐明的手,两眼满含泪水,激动地不停重复着“闺女又来看我了”。得知齐明近而立之年仍是单身,我好奇地问了一句,她很干脆地说:“现在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作量大,要求高,天天走村入户,早出晚归,哪有时间考虑这些,先往后放一放,等完成扶贫任务再说吧! ”

理合务镇扶贫站站长邢冰,身怀六甲,几近临产,还在走街串巷,穿梭在贫困户之间,汇总梳理着有关数据、影像资料等等。听镇上的同志说,我们对理合务镇走访结束后的第二天,在镇领导的劝说下,这位站长才请了产假,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家待产。可就在请假当天快下班时,她又主动联系我们,报告了几个需要说明的情况,还写了份书面材料请同事转交给了我们。

临邑县扶贫办规划科科长王治国,1个月来一直陪同我们走访,他学石油化工出身,曾经在大庆油田工作1年,回到临邑后在住建局检测站专业研究建筑材料近10年,从事扶贫工作以来,他把研究建筑材料的那股劲儿用到了扶贫工作上,3年来不仅把涉及的各项政策学懂了弄通了,而且对全县贫困村情况了然于胸,每到一个村,他都会提前告诉我们,村里有多少贫困户、致贫原因、享受什么政策、脱贫的难点在哪里……说得非常清楚。这次“回头看”工作中,恰逢他所在原单位机构改革人员调整,他毅然放弃了转隶,要求继续从事扶贫工作,直到完成攻坚任务。

临邑县扶贫办主任马太廷,从县财政局调到扶贫办时,担心自己做不好这项工作,让组织失望。 2年多来,他不但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而且把临邑县的扶贫工作干出了成效,很多经验做法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典型。在一次聊天中,马主任说:“我每天都感觉累着、幸福着并知足着。 ”他介绍,“累着”是因为扶贫工作责任大、任务重,每天都要到乡镇、下到村、进到户、见到人,反复了解研判全县的扶贫工作;“幸福着”是因为通过做工作,把国家的扶贫政策落实到位,让一个个贫困户逐步摆脱贫困,有吃有穿有住还有钱花,日子越来越好; “知足着”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强大了,让我们每个人有了现在稳定的生活,更要好好干工作。质朴的话语里,饱含着对扶贫工作的用心和热爱。

在临邑县的1个月里,我听到了太多关于他们的故事:扶贫办副主任宋磊,积劳成疾,最终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至今还躺在病床上;副主任崔凤刚,去年5月份连续工作数个日夜,过度劳累让他在一次开车下乡的路上发生了车祸,险些丢了性命……

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同志中的一员,却代表了这个群体共同的特征:敬业,无私。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不辞辛劳、不畏艰辛,走遍贫困村,访遍贫困群众。同样的话,他们重复了无数遍,为的是让贫困群众了解国家的政策;同样的路,他们走了无数遍,为的是对每一个贫困户情况心中有数;同样的数据,他们核实了无数遍,为的是让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他们无怨无悔的心态和为扶贫事业兢兢业业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

全市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暂时结束了,我们已经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而他们还需要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继续披肝沥胆、夜以继日的奋战,继续用双脚丈量着责任的长度,用担当践行着使命的高度。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