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文化——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发布暨冀鲁边红色文化研讨会发言摘登(下)



  编者按 3月12日,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发布暨冀鲁边红色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活动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德州日报社、中共乐陵市委承办。
  《血砺忠诚》是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中共乐陵市委着力打造的国内首部全景式反映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纪实作品,是我市2019年度重点打造的文艺精品项目,也是山东省2017至2019年度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项目。高艳国、赵方新两位作者行程上万公里、采访上百人、整理数百万字资料,历时3年创作完成。 30多名作家、评论家和媒体记者参加研讨会,就《血砺忠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独创性展开深入研讨。本报对部分发言和观点进行了整理摘登。
武警影视中心原主任、评论家丁临一:
人民战争形态的百科全书
《血砺忠诚》在选题方面把握精确,作者通过梳理翔实的资料,以小说式的写作方法再现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全书内容全面且非常细致,在研究冀鲁边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研究红色文化、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的重要书目。这部作品是反映敌后抗战的,所谓敌后就是敌占区,在这样一个不适合部队生存发展的平原地区,中国共产党和冀鲁边区的广大军民在这里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就是在这个几乎是绝地的地方,我们冀鲁边的军队和人民坚持下来了,书中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本书确实把这一段英雄史诗写出来了。同时,本书内容丰实,是一般作品无法比拟的,其中的各种战术战法、大小战斗、人物事迹都描写得非常到位,是一本“人民战争形态的百科全书”。从这本书的出版意义上说,是山东报告文学在红色文化书写方面重要的收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传承我们的红色精神。
《中国作家》纪实版编辑、作家汪雪涛:
树立民族魂的一个丰碑
  两位作者的作品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血砺忠诚》作为一部全景式再现冀鲁边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报告文学作品,我感觉它应该算是《中国老兵安魂曲》的延续。这两部作品都在集中树立民族魂的一个丰碑,是在最深层次上阐述人民性,这是非常难得的。两位作者用5年的时间完成两部作品,表达了一个主题,体现了作家的文学态度和文学使命感,这是非常具有精神品格的,值得我们学习。这部作品选择了本土化。作者这样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历史波云诡谲,革命不是线性的发展,胜利的积累过程远比敌我双方面对面的搏杀更为曲折,更考验革命者的智勇心力。历史题材在本土化的书写中,如果能够进入深度融合,既可以反映真实历史,再现历史细节,同时也可以将历史发生地的那些人民群众的状态和那种丰富的底蕴鲜活饱满地挖掘出来。所以,我觉得这部书的价值非常高。
红色后人代表、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
真实再现冀鲁边抗战风云
  《血砺忠诚》是作者殚精竭虑、历时三载、高质量地真实再现冀鲁边抗战风云的优秀作品。作品将读者带入冀鲁边区军民的生活环境和战斗生活,领悟到他们的人生抉择和家国情怀,从而加深了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以及初心的理解。《血砺忠诚》的创作有三点值得称道:第一,展现出斗争的复杂。作品不仅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十分清晰,而且从敌我顽多方态势及人性复杂等方面写出了抗战历史的极端复杂性。战争来临时,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最终大浪淘沙,淘出了金子般的人民英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缩影。第二,塑造出英雄的群体。作者通过人物访谈及查阅资料,挖掘了大量历史细节,展现了斗争的复杂性,同时塑造了一个英雄群体,整合成一个个英雄故事。正是有了这些性格鲜明、虽死犹生的英雄人物和故事,冀鲁边区的革命斗争才这样可歌可泣,历久弥新。第三,全书还揭示了人民的力量。人民是苦难的承受者,也是革命的力量源泉。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张丽军:
有机的长幅历史画卷
《血砺忠诚》是一部书写历史、记录历史、再现历史的长篇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作者将冀鲁边区抗战这段沉默的、不为人熟知的、用边区军民鲜血灌溉的历史以及复杂的事件、细节、人物呈现给读者,具有开创性价值。这部书也打破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的写作模式,不再以某一人物为中心,而是以空间为叙述点。所有的点都凝集于一个中心,就是冀鲁边大地。同时,本书塑造了很多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了创新性的编排,即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以博物馆陈列式地呈现出来,形成一个长幅的、平等的、有机的历史画卷。把将军、普通战士、地方官员等当作平等的个体来书写,细节动人,其中不乏负面性人物,革命的难度和激烈度通过正反两方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出来。两位作者也具有执着和探索精神,对这段历史细节的探寻和思考的意识特别难得。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去书写,这本书为后继者提供了素材、人物等,为后来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评论家黄宾堂:
具有大情感的力作
《血砺忠诚》是一部有荡涤心腑的、具有大情感的力作,给人以深度感动。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重感情、大感情,展现了由信仰的力量迸发出的光芒,和这种光芒燃烧铸造的忠诚、坚韧、大无畏,以及为了理想敢于押上生死的这种精神品格。可以说,贯穿这部作品中的冀鲁边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有培根铸魂的当代意义!同时,《血砺忠诚》还是一部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有很强把控能力的作品。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冀鲁边根据地的作品,书中所描写的时期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最复杂的时期,各种力量犬牙交错。书中铁骨铮铮的抗日军民、共产党员让人十分动容,人物的刻画非常精彩。其中,对一些灰色人物的描写也更好地向读者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复杂。从文学表现来看,它洞开了人心复杂的疆域,使历史更加丰富。书中流畅、诗意的文字表达可信、形象,细节的描写非常到位,让人过目难忘。用浮雕式的写法塑造人物,使作品更立体、透彻,也使历史更有温度。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副主编、评论家魏建军:
报告文学写作的生动文本
  这本书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显示了报告文学写作的多种可能性。报告文学在借鉴其他文学优势的基础之上,可以自己进行内核式、真实性这样一种生动的叙述。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生动的可能性的文本,这说明我们报告文学创作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好多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在面对很多文件、资料时消化不了,只能堆砌。报告文学作家要有这种内化之功。从本书我看到了两位作家内化的能力,这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这本书选取冀鲁边根据地为写作对象,展开一系列人物命运的叙述,作者写出了这些人物的复杂性。革命的命运是由不同的人物命运组成的,作品最终阐述了“忠诚铸就胜利”的永恒主题,这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体现了我们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它不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样简单,这个过程充满了流血与牺牲、忠诚与背叛,让读者感受到了胜利的来之不易。我们也有责任把这种忠诚为民、敢于牺牲的冀鲁边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铁流:
书写历史纪实的成功范例
  高艳国和赵方新是山东省报告文学作家中带有鲜明个人风采的两位作家。《血砺忠诚》这部反映冀鲁边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无疑是两位作家的又一部大气厚重之作。冀鲁边区抗战史长期被遮掩、被遗忘。在当今深化红色文化记忆、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特色、增强价值认同的时代趋势下,这部书以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发展为主线,用平实客观的笔调书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同日伪顽势力展开殊死斗争的过程。全书围绕着一个个热血忠诚为国的英雄人物,讴歌了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甘于牺牲和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血砺忠诚》还以书写诗史的气魄构筑了宏大的叙事体系,在开阔的历史视野中错落安排人物的生死命运,跌宕起伏地运笔于错综复杂的历史旷野,生动描绘了一卷融史实与文学于一体的恢宏历史画卷。它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书写历史纪实的一个成功有效的范本。
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豪:
铭记历史是为更好地开辟未来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德州是一方红色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德州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德州市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阐发、宣传普及、教育传承,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该书全景式表现了以德州为主的冀鲁边区党委领导的轰轰烈烈、慷慨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优秀儿女和仁人志士对党、对人民、对民族的无限忠诚,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勇气和信心。
  这本书是近年来德州文学创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全省2017至2019年度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项目和我市2019年度重点打造的文艺精品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精神,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