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遇见

人世间有形形色色的遇见,或从容或急促,或一往情深或擦肩而过。我与黑陶的第一次遇见是在6年前,同学为贺我们办公大楼乔迁之喜赠送了一只黑陶笔筒,它敦厚质朴,细腻黑亮,镂空雕刻的菊花图案,增加了它的柔美,放在深棕色宽大的写字台上,一点也不显得单薄。当时只是听说是德州梁子黑陶,对它并无再多了解,而对于梁子黑陶的领路人梁丽霞女士,更是无从知晓。与梁董事长的初次相识,缘于禹城“史志花开”作家微信平台组织的采风活动,这也是与黑陶的第二次相遇,从而也加深了对它的感性认识。

12月初的天气有些冷冽了,心情却是热切的,我跟随禹城作家团前往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在博物馆的展厅门口,一位中等体态的女士已在等候,通过介绍得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州梁子陶业的领军人物梁丽霞董事长。她热情地与我握手,沉稳中透着秀雅,亲切中透着大气。我想,这是黑陶的气韵在她身上的沉淀吧,也是制陶人独有的风韵吧。

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共分东西两个展厅,走进黑陶的世界,立刻感悟到了历史的厚重。博物馆集收藏、展示、交流、科普、体验于一体,全方位展示了黑陶文化及德州黑陶烧制技艺。身临其中,在会客室里听到的一切,立刻化为感官的盛宴。那一件件或古朴、或厚重、或典雅、或绚烂的黑陶制品,承载了故乡的原风景,承载了远古的人类文明,也承载了“梁子人”的聪明和智慧。传世的壁薄如蛋壳的蛋壳陶,在“梁子人”手中复活;黑陶制作技艺的密码,被新一代制陶人破解;利用微雕神技,在陶制品上雕刻成的3.2万字的洋洋洒洒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每个字不足0.8毫米,在现场,我们拿起放大镜,才能看出一个个如蚁足大的字。据解说员介绍,原来的黑陶制作粗糙,样式、工艺单一,“梁子人”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师们的不断研究、推敲、试验,产品已形成传统黑陶、创新硬刻陶、金丝彩陶、漆陶等上千个品种;制作工艺在原来软刻基础上,又加进了微雕、软刻加硬刻、软刻加镂空加浮雕等技法,陶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展厅里,一幅印有习近平总书记与夫人合影的黑陶陶盘,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细腻温润的黑色盘体上,用金丝线雕刻的人物形象大气、庄重,栩栩如生。梁董事长介绍说,因陶坯收缩率高,成品率低,科研人员用了两年时间,才研制出平整、温润的黑陶陶盘。倘佯在博物馆里,仿佛游览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神的历史人物、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广泛传播的文史经典,都被大师们以不同的工艺手法“搬”到了黑陶上;雍荣牡丹盆、清雅夏莲罐、柿柿如意瓶,使我们流连忘返;梁子黑陶复活了一段历史,也创造了一段传奇。

梁子黑陶走到今天,也如一块质朴陶器的成型,这来自繁衍万物的大地精灵,给了“梁子人”脚踏实地的干劲,也给了他们仰望星空的理想。梁丽霞25岁那年,她的第一件刻陶作品就被中国权威艺术杂志《中国》配点评刊发。当年,一位弱小的女子、一名年轻的女大学生,只有拥有异于常人的气魄,才会有这点土为金、化平淡为神奇的力量吧。她从当年的3名工人、7000元钱资金、两台二手机器起家,发展到现在德州市的主导产业之一,经过了16年时光的打磨、火的淬炼,实现了凤凰涅槃。 16年来,梁丽霞女士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技艺、果敢的勇气,都体现在了她对黑陶的热爱上。

面对我们的惊叹和赞誉,梁丽霞谦虚地说,感谢遇到了好的时代,遇到了好的领导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制陶人。是啊,黑陶只有遇到盛世才有欢歌,我们只有生活在盛世,才有机会一睹它的容颜,感恩这伟大的时代,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尽享这黑陶的欢歌。正如济南的泉、景德镇的瓷、西安的兵马俑,梁子黑陶已成为德州的一张靓丽名片,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被越来越多的人遇见。

□黄靖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