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

刘月新

“水”,百度汉语给出的解释是,无色、无味、无嗅的液体。用它去套记忆中的水,则是完全对不上号的。我生活的那片土地,是海浸区,海拔只有几米。地下水是咸的,地上水也是咸的。夏天,一到下雨时,家家户户都拿了盆盆罐罐接雨水,然后倒进水缸,这是难得的甜水,烧水、做饭,香甜。冬天一下雪,人们就把纯净的雪扫起储存,又是一冬天的甜水了。春秋两季,雨水少,接雨水已没指望,人们就在村边沟、湾的坡上挖坑,第二天清早,大人小孩争先恐后拿了舀子、水筲,去撇那坑里用一夜时间涨出来的浑浆浆的水。一米见方的坑一夜能涨多少水啊!就为这一筲浑水,时常有人争执拌嘴,甚至动手打架。人们把这些混合着烂草和紫泥味的浑水挑回家,沉淀,然后用来做饭,刷洗是万万舍不得用它的。

因为水质问题,我们这个地方患甲状腺肿大、氟斑牙、氟骨病的人有很多。

在四五千年以前,当奔腾咆哮的黄河,从上游挟裹着大量泥沙汹涌而来时,脚下本来被海水占据的地盘,被黄河水一点点逼退,地面越来越大,渐渐地长出菜草,有了绿意,有了生灵。我们的祖先追逐黄河而来,在两岸驻足而居。不知何故,黄河耍起性子改道了,那些紧随黄河跋涉而来的我们的祖先,望着绝尘而去的黄河犹豫了,他们不忍心撇下祖祖辈辈建起的家园再去流浪,宁愿在这个地方喝咸水,过半饥半饱的穷日子。

在我们这一带农村,以前每家至少有一大一小两个水缸,大缸盛咸水,小缸盛甜水,也有大缸盛甜水,小缸盛咸水的。咸水是从咸水井挑来的,用来洗刷饮牲畜;甜水是从甜水井挑来的,用来烧水做饭。村里打的井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咸水,能打出甜水井,是这个村老百姓的福份和造化,人们挑一担甜水,往往要走上几里路。记得上世纪80年代,遇到大旱年,地区组织力量用拉水车给我们送水,老百姓挑着水桶倾巢而出,接水的队伍排出去很长很长。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县里下决心在苦水区中心修一座水库,解决老百姓吃水难问题。一场兴修水库的人民战争打响。当时我刚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当干事,到水库周围村子采访。一些老人讲解放前遇到大旱年,庄稼颗粒无收,很多村民用土坯垒死门窗,全家下关东去逃荒。临走时到处烧香磕头,看了一眼又一眼,不知什么时候再能回来。再往前推,甚至出现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惨象。

1995年年底庆云水库建成蓄水时,王皇村一位87岁的老人,在泵房里亲手合上电闸的那一刻,黄河水翻滚着哗哗流入水库,老人家顿时眼泪滂沱,心里肯定也像这翻滚的黄河水吧!6公里长的水库大坝上,通向水库的大小道路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红旗飘扬。人们载歌载舞,胜似过年过节。年和节,不过是日子的一个节点,好过歹过都要过,今天的场面可不同,水库,让全县30万老百姓彻底改变了吃苦水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啊!在通往水库的一公路牌坊上,一副对联使人永远难忘:“告别千年苦水”“迎来万代甘甜”“苦水区人民感谢党”。庆云水库的建成,还让苦水区10多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小麦、玉米单产猛增,去年板营村一村民创下小麦单产732.71公斤的记录。

县里又投资3亿多元,在城南部建起一座库容近千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双龙湖水库”,使全县实现双水源供水,城乡供水不仅更安全,品质也更加有保障。

水呀,水,你让庆云人苦了几千年,也苦等了几千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把你“吹绿”“吹净”“吹甜”,以崭新的姿态和品质,走进33万老百姓的生活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