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农业沧海巨变 乡村振兴展露新颜——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齐河乡村振兴篇

1978年以来,从党中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征农业税,到城乡统筹发展,再到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伴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春风,我县“三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一)

今年三秋生产,种粮大户赵金成流转的 120余亩土地再次喜获丰收,让这个从改革开放初就从事农业生产的庄稼汉感慨万分。种粮大户赵金成说:“像去年和今年这么高温的天气,不下一千四五、一千三四,咱这个小麦一般情况下都超过千斤咱这个村,我去年就超了 1300多斤。从78年下学以后就回村开始劳动种地,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吃大锅饭的时候,人啊靠集体,积极性吧不是那么好,因为不是自己的。那时候二三百斤小麦,玉米也是二三百斤。 ”

改革开放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集体劳作,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对此,赵金成告诉记者:“我这个村是最好的,每人分到过 140来斤小麦,这是最好的年头。附近的村我记得都有出去要饭的,那时候好生产队也得缺三四个月口粮,孬生产队缺的更多。 ”县农业局退休老干部马仁元表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来没有按生产的规律来改革,那时候咱感觉长期这样弄下去不行,有好多就是出工不出力,干的质量好坏很难控制。 ”

改革势在必行。这一切的转折就发生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对分田到户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生产积极性也进一步得到激发,农田基本建设逐步的改善,产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 9080万元,全年粮食总产2.00374亿公斤;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0750亿元,全年粮食总产3.0894亿公斤,是1978年的1.54倍;2017年全县全年粮食总产达到了 14.001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近7倍。

(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与农业发展相适应,我县农业生产方式从人工劳作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农民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站起来、走出去、富起来。

今年 66岁的张印付是大黄乡河南孙村村民,也是改革开放前生产队里有名的农机手。受他的影响,儿子张乃军也从事农机生产服务。两代农机手见证了我县农机的发展与变化。张印付对记者说:“那时候全乡只有两台东方红拖拉机,马力 75,在当时来说是最大马力了。当时拖拉机只有一个拖拉犁和耙,就是这个为工具,作业模式单一。那时候大队2200多口人,一万六千多亩地,整个大队也就这么一台拖拉机,四个人驾驶,黑白轮流转,一天能耕150多亩地,这个是20头牛也赶不上。 ”大黄乡军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乃军说:“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拥有机械30余台套,配套设施100余套,能辐射周围十公里左右,服务面积两三万亩,从老百姓的耕种耙收,包括地面上的植保,飞机打药,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

40多年来,我县农业机械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动力上由原来的十几马力发展到现在的 200马力,作业方式由单一作业向综合多功能、精细化发展。同时发展到现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集约化经营的模式。田间生产设施上实现了智能化、农业设备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实现社会化,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

走在宣章屯镇宋庄村,干净整洁的路面,崭新的太阳能路灯,路边点缀着各种苗木,放眼望去,处处风景、院院优美,一个整洁清新、繁荣和谐、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新形象呈现眼前。

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是改革开放和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从土培房到砖瓦屋,从砖瓦屋到联排楼房,伴随着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在品质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宣章屯镇宋庄村程金荣说:“现在住房条件变好了,人们追求也跟以前不一样了,不管吃的穿的用的,不仅追求干净卫生了,更注重生活的品质。 ”

2017年下半年开始,我县又以点带面,全域推进,标准化建设、多元化投入,一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宣章屯镇宋庄村主任张志飞说:“从去年到今年,我村硬化了道路一万六千余平,种植绿化树1400余棵,安装路灯70余盏,村民出行更加方便。 ”

宣章屯镇宋庄村张光增说:“现在宋庄村里规划的从各个方面像个小花园一样,和城里相比,我觉得没有区别了,农村生活很幸福,不比城里人差,现在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了。 ”

截至目前,  仅县财政就已投资 6亿多元,硬化村内道路 9800条、1560公里,584个村庄实现街巷胡同道路硬化“户户通”,占到92.8%;294个村庄同步完成了排水管网、绿化、亮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村越来越美,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好。

特约记者 杨玉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