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见证陵城变迁”系列访谈:春风化雨润民心

□记者刘瑶

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如春雨滋润大地,让陵城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着勃勃生机。伴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陵城人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我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是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从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40年,也是从文化匮乏,到不断传承,直至建立文化自信的40年。



▲2018年陵城春晚


“社保安全网”托起民生保障


40年前,“社保”对陵城市民来说,是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新名词。 40年后,社会保险已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成为托起陵城民生保障的安全网,守护着百姓的幸福。

记者:您好,您是陵城区社保从无到有、从建立到全面推广的见证者,您感受了到哪些变化?

赵长德(1974年参加工作,成为民政部门的职工。随着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调整,他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保的好处,现在,他每月领到的退休金有4000元左右):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没有“社保”的概念。 1984年,当时的陵县(2014年更名为陵城区)开始推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职工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相结合,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同年,各单位也按照规定给职工办理了参加养老保险手续。我才知道参加养老保险之后,退休后将由社保发养老金,这叫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不论企业效益如何,我都可以按月从社保机构领取养老金。

现在,我们全家都是社保的受益者。我老伴也是退休职工,每月都在领养老金,儿子在外地一家企业上班,除了养老有保障,医疗、工伤、生育、住房等方面都有了保障。前些日子,儿子刚用公积金买了房子,这可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其实,赵长德一家的经历,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陵城社保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也是陵城区民生保障的一个方面。

记者:段局长,改革开放以来,除了社保工作的落实,全区在保障群众生活方面作了哪些工作?

段香峰(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改革开放给陵城的民生事业带来的成绩是辉煌的,基本民生得到保障、防灾减灾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业蓬勃发展、社会治理在不断创新。全区除了在教育、医疗、食药安全、住房等方面大手笔投入,还在城乡低保、养老机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全区城市低保工作始于1998年,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和发展,城市低保标准由当时的每月60元提高到现在的450元。农村低保工作于2007年全面启动,经过十余年的提标扩面,我区农村低保标准由最初的每年600元提高到现在3780元,保障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通过财政涉农“一卡通”打卡发放。当前是陵城区社区综合养老服务工作正是推进发展阶段,全区现有15处养老机构,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1处,民办养老机构4处,床位1757张,入住农村五保供养人员296人。近年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分别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对全区各乡镇养老机构都进行了新建或不同程度的改造。现在,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保障了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

▲贫困户在现代化的蔬菜大棚里劳作


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甩掉穷帽子


现在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实施的。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逐步消除贫困的40年。在过去的40年里,扶贫标准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扶贫政策也在不断变化。

记者: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韩秀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脱贫路上找到了光明和希望。

韩秀清(宋家镇白家村村民):2007年丈夫失足摔下,一直瘫痪在床,11年来,丈夫高额的医药费,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拖垮了我的家。 2017年镇上帮我争取了扶贫政策,让我承包了两个大棚,没想到只一年,我这个省级贫困户就脱贫了。今年镇上又建起了好多扶贫大棚,平时自己棚里活干完了,我就去帮着干活,还能挣些收入。镇上的干部帮我找政策、帮我干活,还有家里人的支持,现在我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感觉未来满是光明。

记者:王主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我区脱贫攻坚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王善海(区扶贫办主任):项目扶贫是陵城区开展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今年以来,全区整合扶贫专项资金1453.3万元建设扶贫产业园4个。项目建成后,将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打下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除此之外,我区整合财力,综合施策,着力为全区“老病残”群体解困,针对老弱病残贫困人口的特点,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级公益扶贫周转房”,创新实施扶贫慢性病保险,全面推进“扶贫公益服务专用岗”等措施,有效破解“老病残”贫困人口脱贫难题,有力提升了贫困群众福祉,促进了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为进一步减轻建卡贫困大学新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更好的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我区通过广泛宣传、统筹安排、严格审核,将2018年度“雨露计划”申报工作落到实处,符合条件的扶持对象每人将获得3000元的教育资助金,有效减轻贫困家庭教育支出的压力。

扶贫工作越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扶贫干部们用足用好“绣花”精神,为他们量身制定扶贫方案。对此,我区选派13名乡镇挂职副书记和66名驻村“第一书记”,进一步细化帮扶措施,精准帮扶特困人员,从而大大调动了贫困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信心,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健康服务到基层


文化丰富群众“精神家园”


拥有“汉唐古韵”文化的陵城,面对新时代的春天,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传统文化的同时,用丰富的创造力与生动的实践描绘满园春色。改革开放40年来,陵城群众文化活动从“单调沉寂”到“丰富多彩”,不仅大大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而且为陵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让陵城因文化而更加美丽、更加幸福。

记者:刘主任,作为在一线工作多年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改革开放以来,您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刘秀芳(神头镇西辛村妇女主任、乡村文化联络员):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考虑的都是温饱问题,很少有文化活动。当时文化产品很少,最大的文化消遣就是附近哪个村放电影,大家都提前搬着小板凳去占座,能看到搭台子唱戏的机会简直很小。而且,当时人们思想保守,如果有人当众扭个秧歌、唱个戏,很多人会有异样的眼光。

现在可大不一样了。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村里人几乎家家都有电视、电脑、手机,多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大家可以接收到来自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的文化。人们只要喜欢,想看什么随时都可以看到。村里建成的文化站设有图书室,大家可以随时去读书“充电”。每到周末、傍晚时候,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就聚满了人,在一起下棋、扭秧歌、唱歌唱戏、跳广场舞……现在人们生活是丰富多彩。

记者:史主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文化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史俊悦(区文广新局办公室主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立足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满意度,多措并举推进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乡村社区文化联络员是我区文化工作的一个亮点。2012年起,我们在全区培养一批有组织协调能力、有艺术才能、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文艺爱好者为乡村社区文化联络员,以此作为县、乡文化工作连接乡村社区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打通了文化向村级延伸的“断层”,并以他们为龙头,全区建立起600余支文化团队。 

近几年,我区坚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乡统筹、普遍均等的原则,建成完善了区、镇(街道)、村设施配套、上下联动、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陵城春晚、诵读会、话剧演出……每年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众分门别类的开展各级各类的文化活动,2018年开展近500余场。梅葆玖、李维康、耿其昌、刘兰芳、孟广禄等表演艺术家曾多次到陵城演出,提高了全区人民的生活品味。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近年来,我区在文物保护中努力提高标准,提升档次,在原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又新增省级文保单位3处(厌次故城遗址、陵城棂星门、大宗家抗日战斗遗址)。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侯家墓、西李家楼墓、义渡口烈士陵园、金傅寨商周遗址、徽王石桥),总数量已达到11处。蹦鼓舞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月三庙会、朔之乡剪纸、吹糖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头墓群正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直以来,我区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群众最关心、最急迫、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逐步补齐民生短板,让群众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改革发展成果。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区强化民生领域大投入,促进群众幸福指数新提升,全区大力推动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改革等民生实事,民生领域支出达到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